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3.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先后采取的是政治取向、经济取向和文化取向模式,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模式更多地暴露出它们的不适应性,建构新的德育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心理取向模式正是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产物。这一模式强调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注重道德生活实践,讲究道德评价的激励性。相信它不仅会被愈来愈多的德育工作者所看好,也会受到高校学子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5.
美育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德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和品质,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7.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探索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对于增强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方面展开讨论,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在特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之中重。然而,德育管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从管理学和哲学两个视角集中阐述了德育管理的价值、作用和地位,以便引起人们对德育观问题的重视,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铺垫。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品格的一代新人。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丢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教育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校园内的学习氛围,优化校园内的道德风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仅要重视学习方面的文化建设,更要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我发展以及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1.
12.
赵爱芹 《职教论坛》2006,(22):48-50
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对有关价值观进行澄清,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社会,价值澄清法为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德育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实现高职德育目标,增强高职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思想学说在我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基础,其道德伦理思想也长期成为我国传统道德生活的准则,他的德育心理思想,如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心理的四阶段、德育心理的培养方法等,也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德育功能、内容、方法等上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主体道德价值体验模式。本文从道德价值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价值体验,教师促进学生道德价值体验,学校环境是学生潜在道德价值体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个模式。  相似文献   

15.
哲学常被称为"玄学".中学哲学教学中经常尴尬地际遇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哲学、学哲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追溯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哲学?只有了解了哲学的本质、它与其他科学的区别,我们才能把握哲学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德育重要性、德育思想基础、德育方法、师生关系、考评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孔子对话型德育模式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借鉴作用,以此丰富和完善当今高校德育方法,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19.
德育对社会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在那里?社会的现实是一个什么样子?这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制度、社会的规则、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发展的前景等,也包括社会发展中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和发展态势。德育对人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需要和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人发展的现状和人发展的未来。德育对人生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各有其特点和擅长,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将心理疏导有机融入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主体间性模式等是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增强家庭育德功能,创设学校道德教育新情境,营造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是实现心理疏导融入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归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