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出版工作者能够获得韬奋出版奖应该是一种荣耀.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只读过8年书,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而言,更是一种殊荣.但自己却深感不安.一方面自己深知名利者天下公器的道理;一方面也常惭愧自己的贡献与社会所给予的认同总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书评与书话     
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 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的图书评论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把一本好书和孬书公诸与众,让购书者“依评索书”.  相似文献   

3.
冯季庆 《出版参考》2015,(20):52-53
30年前,我从大学一毕业就有幸进入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30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30年,也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个集体中,我见证了它从一个“幼儿”成长为“青年”,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通过长期的磨炼,我越来越意识到少儿出版所担负的丰富少年儿童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的重大使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少儿出版工作在文化传承、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我为自己能成为一位少儿出版工作者而骄傲,为自己曾经编校过一些优秀图书而自豪.  相似文献   

4.
核心—边缘媒介文化循环生产模型是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但这一方面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阐释.本文对之作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动态角度的全面探讨,以期推进媒介文化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5.
安华 《出版经济》2002,(9):57-58
美国有很多闻名的图书俱乐部,若论在美国文化上的影响力,没有哪一个能赶得上"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of-the-Month Club),在它发展的76年过程中,已成为美国文学界最有权威的文化机构之一,也是美国中层文化象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编辑文化与编辑素养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从广义的角度说,它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概念则只指精神财富这一方面的反映,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这是一般人较多使用的概念.这是对文化特质的不同认识,如今的编辑"学者化"与"专业化"之争就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7.
卢绪玲 《今传媒》2011,(7):69-70
景德镇因瓷而名,又因瓷而衰。千年文化铸就的世界品牌,近几年,却因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意识的不足,产品意识的下降,品牌意识的折损等一系列的原因,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本文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景德镇衰落的原因,试图从中获得行业振兴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图书再也不能无控制地出下去了.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经营的方面看,我们都无法在年出版新书10万种的基数上,再以每年递增10%的速度发展新书品种.这种品种的急速扩张,降低了图书的品位和质量,也使产业面临很多的危险.最近从全国图书出版管理会议透出的信息:2004年我国新出图书将达到12万种,而美国年出新书也不过四五万种.在美国,年出图书数百种已是大社的概念了,而我国出版社的平均出书2003年已达333种,有的甚至是上千种.很多出版人认为书出得越多就越赚钱,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里想剖析一下上海出版社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9.
热书微评     
《中国记者》2014,(1):39
《朱军荧屏悟语》:这本书重点在于一个"悟"字,即朱军二十年来在央视主持的职业感悟的一次理论升华。主要从传播学中传播者的角度,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主持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在国家舞台这一主流媒体上施展专业技巧、传播策略,以吸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书界采风录     
王本金在《新闻出版导刊》今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稿酬制度。文章主张:实行版税制以与国际出版业接轨;建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制度;修改《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文章认为“现行稿酬标准是1990年制订的,这三年来多种商品价格上涨,唯有稿费标准始终一副不变的面孔。稿费标准起码应随书价上涨而上涨。”“调查显示,目前稿酬低的负效应在增大,一些文化精品、严肃作品在淹没、在流失。近几年,有许多很好的专著在海外出版,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有的中老年学者不潜心研究学问,而去编畅销书,学术研究荒废了。这对第一生产力的科技研究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宋广林 《出版广角》2016,(14):50-51
涂色书是一种集合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的出版物,2013年开始在世界上引发出版热潮,2015年在中国出版领域持续火爆.涂色书的热销,凸显了大众文化需求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读者对全新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书评与书话     
正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  相似文献   

14.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5.
书,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阶梯;书,更是传播人类文化的工具。从书的装帧设计到书的内容规模,都能够见证当下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程度。比如,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的印制都比较精美,自然,书的定价也相对较高。在我国,受国家经济生活整体水平的限制,图书的出版也自然带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在图书的形式上,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从图书的印制,到图书的装帧设计,都有一种时代的印记体现出来。其中,礼品书的出现,便是一种较为突出的文化时尚现象。 对于礼品书的出现,应该从多种角度…  相似文献   

16.
论平庸书与平庸书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种被人们称作“不好不坏”且又“可出可不出”的书,这就是平庸书.近几年在出版界,由于平庸书的大量涌现,致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出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生成的,它对出版事业和文化传播具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其加以遏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似应提到出版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本文拟围绕平庸书与平庸书现象展开论述,希望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希望能够得到方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春节作为我国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形式丰富的较为固定的年俗。民俗是生活文化,不是典籍文化,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随着生活方式和形态的变化而增减形式,产生变异。所以,年俗一方面具有模式化、传承性,男一方面具有变异性、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与书     
郑振铎(一八九八~一九五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史家,一生爱书,视书如宝,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极丰富的藏书,这此书是他平时一本本积聚起来的.正如他在《失书记》中所说“书一天天的堆积得多了.书箱由一二只而二十余只,而五十余只,而至一百余只……”如此丰富的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出版文化凸现出“书人合一”的时代特征。这一方面,是出版文化本身具有丰厚的人文意蕴,以人为本、编书育人,是其内在的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变化、变革、变迁与重组,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动态中寻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互动与和谐。有鉴于此,笔者谈谈?..  相似文献   

20.
孙能苑  胡成娟 《今传媒》2016,(10):166-167
“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衰年”即老年、暮年,它是指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段对自我艺术进行再次改造或彻底革新。由于齐白石的“变法”成果显著并影响深远,已成为“衰年变法”的典型代表。要全面认识和理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我们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他“变法”的促发因素、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以及他所形成的笔墨境界加以系统分析。他的“衰年变法”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将民间艺术融入文人画提供了一种可能,还在于更广泛意义上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