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素玉 《语文知识》2004,(11):21-21
所谓互.就是把应当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放到两处说,理解时要互补互训,参互成,合而见义。在汉语中有不少互见义的成语.这些成语都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结构是并列的,词类也相互对应,意义相同或相近。下面分类辑录,以飨读。  相似文献   

2.
束荣柱 《学语文》2001,(5):45-46
  相似文献   

3.
“互文见义”原是一个传统的辞格,它广泛存在,却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正确认识“互文见义”及其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我们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非 《语文知识》2001,(4):78-80
“并提”,也叫合叙、综说、列举分承、并提分承等,原是古汉语中运用颇多的一种修辞格,其实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应分开说的话合并在一起说,比如明明是“风高霜洁”,却将“风”与“霜”合并,“高”与“洁”合并,说成“风霜高洁”(《醉翁亭记》)。所谓“并提”,是就“风”和“霜”合并提出而言。用了并提格的句子,理解时要还原(以下举例时括号中即是还原)。中学语文课本中使用了并提辞格的句子不少,如  相似文献   

5.
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它运用的形式比较灵活,所起的作用也很微妙,能使得诗文中语句结构工整,意义凝炼含蓄,声韵和谐优美,收到“文省而意存”的效果。只有掌握了它的句式结构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诗文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中国传统的"互文"修辞手法谈到现代语言学和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解读理论,指出它们的异同,再用详实的例证阐明,将他它们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作品的解读高屋建瓴,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蕴与形式。将"互文参照"的方法用来指导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7.
“互文”、“并提”为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方法,对这两种修辞格的理解诸家不同。一、互文可分为:1.易位互文;2.分析互文;3.正反互文;4.同义互文。互文的作用有三:1.言简意赅;2.增强表达效果;3.使句式整齐。二、并提的作用:1.行文简省;2.文句对比强烈;3.并提的不足。三、互文与并提的比较:1.从形式看;2.从理解内容看;3.从使用目的看  相似文献   

8.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9.
10.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1.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4.
“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只有掌握了它的句式结构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对文”的区别,才能准确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些短语、句子根据内容或音律等方面的需要,常常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使短语或句子精练含蓄、音调明快,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是,有些学生对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没方法不够重视,在理解、翻译、赏析互文见义的短语或者句子时,往往采用直译法从字面上去理解,以致理解片面,赏析出现偏差乃至错误,曲解了作者的本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互文见义的句子有八处之多,但是《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6.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否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同学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如果教材能对该句涉及的并提修辞方法稍加说明的话,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并提",本作"并提分承",又叫"合叙""分承",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放在一起叙述,亦即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在一起,使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杨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解释说:"分叙则文繁","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但在理解时,要从文意人手,将原句  相似文献   

17.
从《孙子兵法.计篇》中一句有争议的话入手,通过互文、比较、例证等各种手法来探讨其真实意义。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孙子兵法》的文本意义,领会和运用其中的军事思想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19.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句法特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是为了讲究对偶和对仗,把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两种事物放在两句诗词中出现,以造成合于平仄、互相映衬、意境优美、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聂卫东 《学语文》2012,(4):65-65
“并提”是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格式。又称“合叙”。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练。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