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凝的《玫瑰门》、《对面》、《大浴女》等作品一反她温婉、幽雅的柔美格调,引入审丑视角,描摹畸变心理与荒诞生存,以挖掘人性深层,反思历史弊病,形成了冷峻、厚重的犀利文风。其审丑意识与西方现代派艺术、新时期现代主义、人道主义、反思等思潮以及新时期女性创作整体风格流变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3.
美与丑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只注意艺术中美的这一面,而忽视了其另一面--艺术丑的美,更忽视了艺术丑为何会产生美感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就是在审丑中完成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米》是作者建构审丑艺术的一个典型。《米》是对人及人的命运黑暗一面的认真思索,是对人性丑恶的拷问。在拷问的同时折射出尖锐的批判与否定的锋芒。通过对各种丑陋的透视,最终追寻的是一个充满阳光与月光的精神世界。苏童在作品的审丑过程中揭露了美的极致,在“审丑”的文学长廊中,他标榜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5.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表现为美与丑、高雅与粗俗的掺和与对立。他抹平了崇高与卑鄙、高雅与下作、美丽与丑陋间的界限,将畸形掺入优雅,兽性结合进灵智,肉体赋予灵魂。许多作家、评论家对他都不赞成,屎、尿、尸体等一般被认为不宜写入文学作品,他却大写特写。其实,莫言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在莫言笔下,审丑已经成为挖掘和展示民族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痛快淋漓地描绘丑陋、肮脏与邪恶,并通过艺术途径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6.
在《金瓶梅》中,有大量的用药情节,形成了具有审丑文化意蕴的药意象。药意象折射人物灵魂的丑陋,隐喻社会现实的弊病,体现小说的审丑特色。西门庆的罪恶人生,始于生药铺,历经借药纵欲、以药自救,终至无药可救;李瓶儿一生痴迷,依赖于满足病态情欲的药物;潘金莲偷情杀夫、纵欲争宠、通奸堕胎的人生畸变过程,药物始终参与其中。《金瓶梅》中的药意象既脱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的范畴,也迥异于近代文学中救世良方的寓意,在药意象源流史上独树一帜,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审丑时代     
自从电影《手机》中的审美疲劳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后,人们纷纷患上了审美疲劳综合征。时过境迁,如今审丑这一项充满后现代色彩的运动已如火如荼地兴起。从芙蓉姐姐,到自称前后五百年无人能及的凤姐;从围观犀利哥,到《快乐男声》伪娘刘著,再到当下刚刚冷却的小月月疯狂网事,我们的观丑、审丑心态一次次被暴晒在阳光下,鲁迅笔下那群围观的中国人一次次重现在网络上,随着主角更替,观众热情也节节高涨。  相似文献   

8.
审丑近乎勇     
《庄子》大量写“丑”。庄子美丑兼审,其审丑有勇而知耻。审丑既是庄子对华夏文化感性学特点的传承,也是他力图扭转被儒墨异化的人性的尝试,同时是对战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庄子之丑发展于老子之丑,庄子之丑不等同于恶,庄子之丑学与其美学一样,是庄子研究中不可偏废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10.
《檀香刑》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汪洋恣肆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鬼蜮离奇的情节,它呈现出莫言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本文对作品审丑美学、自叙式的语言表达和反讽的艺术处理三方面的分析,以期呈现《檀香刑》审丑美学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想象性与写实性以及它们奇妙的结合,是希腊神话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想象性表现为一切自然力和人间的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神掌控,人间具有超强本领的人也是神,并且这些又构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神世界。写实性表现为,反映了人类的起源和从原始社会进化发展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保留了原始社会的风貌,叙事性极强。二者的关系是,想象是手段、形式,写实是实质、内容。希腊神话的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广泛地影响着欧美后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是后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希腊神话发育非常充分,这些审美特征更突出;中国神话发育极不充分,其审美特征严重依附于政治伦理道德,显示出两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背景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杜骞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15-117
文学鉴赏即对作品艺术表现境界的分析和判断,它包括鉴、赏两个方面,一般又侧重于后者。词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文学样式,人们在长期鉴赏过程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一套与这种文体相适应的鉴赏方法。在千姿百态的词作鉴赏中,微观剖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已经成为鉴赏的基本原则之一。将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对宋词微观剖析时应注意的问题,避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理解作品,以至于对作者原意的曲解,并在这基础上以力求准确、深刻体味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创作中,涉及女性婚姻爱情的作品数量众多。琦君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表现了旧式婚恋中女性命运的不幸。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品相比,琦君的表述较为宽容、淡定,以理性节制情感,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风格。这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九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几百年来,霍桑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读者的不菲赞誉。其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不但充分展示作家的深厚的写作功底,更是吸引着代代评论家如火如荼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仔细研究,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其圣经原型,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作者对于反讽艺术手法的精妙运用。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各有其独特的体系与内涵,各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与风格。同时,他们又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两人同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消除社会动乱是他们立说的根本动因,寻求天下安治是他们共同的社会理想。他们都蕴有强烈的辩证思维,奉行中庸之道;都注重修身积德,追求收敛的人格;都拥有仁爱厚生的博大情怀。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并直接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及性情风格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The current consideration of technology as ‘applied science’, this is to say, as something that comes ‘after’ science, justifies the lack of attention paid to technolog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paper we question this simplistic view of the science-technology relationship, historically rooted in the unequal appreciation of intellectual and manual work, and we try to show how the abse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a naïve and distorted view of science which deeply affects the necess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of all citizens.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以说理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强烈的情感灌注,使《论语》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美。而多种诗歌手法的运用,又使《论语》的语言具有如诗般的整饬美、音乐美、雕塑美。这些诗性美的产生无疑与孔子的艺术修养、诗人气质有关。研究《论语》的诗性美,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论语》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自由诗是在对古典格律诗的突破与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表现为不同的建构模式,分属不同的情趣范畴。本文拟就两者在自我存在方式、审美追求及语言形式上的区别进行一番审美比较,以便更好地把握现代自由诗的主导性品格,从而进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