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某经济报纸1994年10月28日第十版,发表了关于《乙肝克星吴松刚》的新闻。虽然这篇新闻不太醒目,但还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在此之前,湖北及武汉地区的多家新闻单位都报道过松刚乙肝丹停产  相似文献   

2.
1985年4月上旬的一天,北京维尼纶厂的一位供销员到我厂来办事,不慎将装有500多元的钱包丟失。我厂女工谢树琴拾到后,找不到失主,即交给保卫科,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失主。这件事是值得报道的,可我当时并未引起注意。事后我想报道,但已成了旧闻,为时已晚。不料过厂20多天,我正在厂食堂吃午饭,听人说北京维尼纶厂特来信感谢保卫科和那位女工。我立即进行采访,以“北京来信”为由头,写出了快讯《谢树琴拾金不昧》发给《新华日报》,该报第二天即在“今日快讯”专栏采用了。我亲身经历的同一件事,为什么开始未引起重视,而后来才有所“醒悟”呢?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启示:要不断强化新闻意识。如果新闻意识薄弱,往往就像常人一样,闭上了“新闻眼”,塞上了“新闻鼻”。结果不知有多少好线索和素材从自己身边溜掉。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新闻记者》上有篇文章题目是《不要顾此失彼》,读后得益非浅。新闻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真实性,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实践证明,光有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只有同时具有科学性(或者叫合理性),集真实性、科学性于一体,新闻才能真正站得住脚,经得起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推敲。这一点,我是在学习了《不要顾此失彼》一文后,才开始引起注意的。不久前,我碰到了这样两件事。一次,某居委会写了一份创建文明居委会的情况汇报材料。材料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天,某居民将拾到的一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赛车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在2005年参加北京金港国际赛车节——宝马方程式大赛时所摄。有一名16岁上海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车手。这是他首次参加这一比赛,自然也备受中国媒体关注。这张照片就是赛前几分钟拍下的,请专家从体育新闻图片的角度给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某京城报纸刊出了一篇名为《这次打闷棍的竟是北京人》的新闻,让我这个来北京讨生活的外地人感到诧异,难道北京人中就没有害群之马了吗?难道在北京为非作歹的都是外地人吗?请问贵报:起这个标题、说这句话意欲何为?这个标题中的“竞”是什么意思?无奈的是这篇新闻只是描述了罪犯落网的经过,另外还有几处对犯罪情节的猜测。而对以上  相似文献   

6.
(一) 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分在报纸部分消息、言论组。过去,我总觉得各省、市、自治区获中国新闻奖的数量偏少,怀疑评委大多来自北京,是否有点偏心。这次参加了这项工作,深感北京的同志很注意这个问题。为有利于调动更多新闻单位的积极性,全国记协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也明确规定,每个新闻单位原则上只能获一个一等奖。这实际上是向基层新闻单位倾斜,在坚持标准的同时,又兼顾了方方面面。人民日报、新华  相似文献   

7.
新闻阅评     
选播其它媒体的新闻应注意核实北京某电视台节目9月13日播出了一条选自北京某报的新闻,新闻的大意是说,9月1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国务院所属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42个部门被审计出2005年乱花财政款约7342亿元。这些钱足够盖上近300万所希望小学,并称此为“7300亿财政黑洞”。这条新闻令人非常诧异。因为据了解,去年全年财政收入才不过3万亿元,竟有7300亿元成了“黑洞”,如果是事实的话,这42个部门问题就太严重了。审计署关于这件事的公报原文并没有7300亿元这个数字,显然是该报自己估算的。730…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经济报纸1994年10月28日第十版,发表了关于《乙肝克星吴松刚》的新闻。虽然这篇新闻不太醒目,但还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在此之前,湖北及武汉地区的多家新闻单位都报道过松刚乙肝丹停产整改等消息。在这种情况下,该报发表这样的新闻,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曾有81名专家、教授联名向上级写信,要求卫生部门对武汉的乙肝医疗事业进行严格检查。专家教授们指出,武汉的医疗事业,到底靠专家,还是靠江湖骗子?他们一致要求对吴松刚诊所及其“松刚乙肝丹”进行科学检验。 1994年6月13日,湖北省卫生厅药政处向武昌松刚乙肝专科门诊部发出书面通知,该门诊部研制的3  相似文献   

9.
庄政 《青年记者》2007,(16):70-71
2004年3月至今,一幅老北京风俗地图在北京市场上悄然出现,并多次再版,不仅引起关注北京的文化人士的注意,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注意。这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和新闻事实的关系.是新闻语言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 一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要受客观事实的制约和检验是先有新闻事实,还是先有新闻语言?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然是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新闻语言。因为事实是第一性的,作为表述事实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就要忠实于新闻事实,源于新闻事实,受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这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而文学,在反映生活时,可以采取典型化的手法,人物的模特儿,不拘泥某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谈创作》第12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座谈继续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纠正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我在会上发言,谈到新闻工作者应当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的内部刊物登出了我的发言摘要,引起新闻界一些同志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刘福利 《青年记者》2007,(17):64-64
近来翻报,一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北大毕业生争聘法院书记员。报道说,今年镇江法院系统共招聘6名聘任制书记员,应聘者多为名校大学毕业生。在这条新闻中,媒体特别强调了这些应聘大学生的名校生身份并突出说明他们中"不乏北大、  相似文献   

13.
发现雷云     
叶辉 《新闻实践》2009,(5):46-48
新闻是信息,信息是流动的,转瞬即逝,有人称之为瞬间新闻;但也例外,那就是,某一类新闻长期存在着,没为人所注意,但一旦被发掘出来,便会引起关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此类新闻有人将其称之为稳态新闻.  相似文献   

14.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办新闻系,培养未来的新闻人才。每到暑期,在校的一些学生都分别在各个新闻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增长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总结学生的实习表现,我认为有一些事情需要引起高校和实习生的注意,这就是高校要注意培养“准记者”的综合素质,学生要注意的是增强适应当今社会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16.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相对于新闻记者,通讯员又具有其独特性,这有点像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因为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最佳时机,寻找最好的角度给新闻单位传出高质量的好球,即来写出具有自我独特性的新闻稿件。敏锐的新闻思维所谓新闻思维,应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我是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报道的通讯员。记得去年春季的一个早上,我一出门就发现停在院里的汽车表面有层泥点,这一异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沙尘暴在济南市民的眼里还是比较陌生的现象,我觉得这是个…  相似文献   

18.
有份叫做《新闻老战士》的印刷品,只有16开4页,但在新闻圈内却颇受注意。北京的一位老记者特地寄钱来,要求订阅这份刊物。浙江几位老编辑偶然会面,看着读着就说起了这个“老战士”上写着的人和事。这是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会刊。我拿到这份会刊,上海新闻界的老同志们现在在做什么,了如指掌。且让我们打开这个会刊,看看新闻老战士们在这5个春秋里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家日报的一条新闻,引起我一些联想。这新闻说。某省一地区的种籽公司推广优良种籽种植技术,1984年以前靠行政手段,“一些项目难于推广,有的甚至‘流产’……”;1984年以后把这项技术推向市场,进展顺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科技人员因此被目为“科技财神”。编者给这条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则新闻能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的大小。新闻价值是新闻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属性。一条新闻、一个事件通过哪些办法和途径,可以增加人们的共同兴趣,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笔者试从三个层次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