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建成 《钓鱼》2010,(12):32-32
坠体也叫坠子、钓砣、沉砣,主要有铅皮坠、保险线坠、开口坠、锥型坠等。不同的钓鱼形式有不同的设坠技巧,不同钓法的坠体设置有形状、大小、轻重、长短之分和配标与否之别。浮标是显示信号的标志,坠体是标相的制造源,不同的坠体移动走向会产生不同的标相:坠体上移,浮标上升;坠体平移或下移,浮标会走会沉。  相似文献   

2.
贺建成 《钓鱼》2011,(13):26-27
以长竿短线为代表的沉坠钓法和以竞技钓鱼为主力的悬坠钓法,由于坠体处于水体中的位置不同,鱼咬钩子线拉动的方向不同,所构成的漂相是有差异的。具体特征是:沉坠钓的坠体是触底的,而坠体重并未完全由浮漂承载,鱼咬钩时必须提升或移动坠体才能牵动浮漂,漂相灵敏度表现为迟钝。  相似文献   

3.
贺建成 《钓鱼》2010,(24):28-29
沉坠钓的漂相与悬坠钓的漂相是不相同的,沉坠钓产生漂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移动坠体产生的漂相,主要是鱼嘴咬住钩饵拉动坠体所致。一种是非移动坠体产生的漂相,如鱼体压线、鱼尾扫线等。使用立漂钓鱼,移动和非移动坠体所产生的漂相可分为:抬漂、沉漂、点漂、走漂、摇漂、飞漂等六大类别,而漂相之间变化是多元的,如抬漂可变为走漂,也可以变为沉漂或飞漂,沉漂可变为抬漂、  相似文献   

4.
贺建成 《钓鱼》2011,(14):32-32
四.走漂的漂相差异 沉坠钓的走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坠体贴底行走,一种是坠体离底行走。这两种走漂漂相,都是由鱼的乞食动作习惯构成的,比如草鱼、鲤鱼、青鱼都有边吃边走的习惯,通过子线拖动坠体形成走漂,是十分自然内事。沉坠钓走漂是钩饵入口漂相,扬竿是可以上鱼的。而且多数沉坠钓走漂是大鱼咬钩的漂相,特别是使用弋饵重坠钓鱼,形成走漂非大鱼莫属。悬坠钓的走漂,坠体也是平移的,平移中上下的宽度是有变化的,如坠本被鱼拉着平移向上,浮漂就会很快平躺在水面移动。如果坠体被鱼拉着平移向下。只要超过浮漂深度,浮漂先会沉入水下,出现沉漂。  相似文献   

5.
夏军 《钓鱼》2006,(22):38-39
拉砣钓法实际上就是海竿钓法。因为它使用的钩组、铅坠、钓饵,完全是海竿的操作程序,唯一的不同就是不使用竿。随着钓鱼活动的普及,使用这种钓法的钓友越来越多,拉砣钓以其投资少、简  相似文献   

6.
雨田  陶世君图 《垂钓》2011,(7):32-33
四、钓坠 安装在钩组上的钓坠,在钓者发力抛投时,可凭借自身重量带动饵、钩飞向远处;钩组落水后,也可起到将钓饵固定在水域内特定位置的作用。(一)材质以铅为主,目前也有粉末冶金和钨合金等材质的产品。铅类产品中有铅皮坠、铅坠、铅砣、铅豆等环保类产品中包括冶金坠、瓷坠、钨基粘性钓坠等。  相似文献   

7.
拉砣钓技法     
李洪生 《钓鱼》2004,(15):35-35
拉砣钓实际上就是抛竿钓。它使用的钓组,坠和钓饵,完全等同于抛竿,唯一的区别就是不用抛竿。随着钓鱼活动的普及,使用抛竿的钓友越来越多,但拉砣钓还是以其投资少、简单、实效、方便的优势仍被广大的钓友看重,虽然拉砣钓不能像使用抛竿那样抛得很远,但它的作用与抛竿一样,一个道行较深的钓手仍可以将它投向远距岸边数十米的钓点,也能钓上数千克或十几千克的大鱼。尽管眼前的钓具市场十分繁荣,但仍有很多的钓友青昧拉砣钓鱼,这些优势就是拉砣钓得以延续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有了悬坠钓后,传统钓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落地坠钓。两者比较,于是有了不少的研讨文章来抑“落地”而扬“悬坠”。其实,凡物必有所长,必有所短,全在于运用,用的得当,短即是长,用的不得当,长即是短。广为流行的落地坠,在野钓的复杂环境中,实在是有它们的不可替代的用途。落地坠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子线的长短区别,可以分为零子线、中长子线和长子线三种。如果从坠子与钓线相固定的位置加以区分,可分为活动坠(空心坠)和定位坠,其中定位坠又可以分为单粒坠和多粒坠。如果从坠与浮标的关系看,可以分为立坠和卧坠。零子线落地坠(朝天钩、砣钩)。一种…  相似文献   

9.
李哲 《钓鱼》2004,(10):34-34
铅坠也称铅砣,是钓组中必不可少的辅助钓具。重量有1克、10克、50克甚至几百克不等,它在垂钓中的作用是,抛竿远投者借助它的重量,把钩饵抛入前方的钓点,入水后又靠它的重量起定位作用,来平衡钓组。当鱼咬钩时,钓钩可利用铅坠重量的作用,刺穿鱼唇使鱼儿中钩。  相似文献   

10.
刘定龙 《钓鱼》2013,(7):17-17
近年来悬坠钓逐渐普及,结果是小鱼上钩率很高、大鱼上钩率很低、上钩的还会跑掉,很多钓友对悬坠钓的印象是:"不能钓大鱼"。其实,很多人用悬坠钓法钓大鱼,是非常自然和常态化的。悬坠钓大鱼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悬坠钓之形,没有悬坠钓之实的传统钓手,他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面饵炸弹钩”(又称“围钩”、“爆炸钩”)钓法是日本人小西茂林的一大发明,那么“糟食钓法”则是北京钓友对垂钓技法的又一个创造性贡献。多年来,“糟食钓法”约定俗成一直用于海竿,因此很多钓友看了本文标题可能甚觉新鲜,怎么又冒出来个“手竿糟食钓法”?其实呢,这确实是我反复实验、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钓法,经实践验证,它效果颇佳。 具体方法:手竿,立漂,活砣。砣的重量应相对大些,一个是便于抛钩,免得坠轻用力抛钩时甩掉饵团;另一个,糟食饵入水化开,砣重可保证在风浪中  相似文献   

12.
李歌 《钓鱼》2004,(6):43-43
经常见有钓友发文为“传统钓”——“悬坠钓“之熟优熟劣、适与不适之间见仁见智或频起争执。许多文章,从各自不同单一角度不断强调钓法之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大禄 《钓鱼》2006,(19):14-16
近几年,对一种钓法研究、探讨的深入、持久、广泛程度,悬坠钓当数第一;而悬坠钓灵敏度问题,又是研究悬坠钓问题当中的重点,其时间之长,文章之多,观点之丰,亦当数第一了。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当初谈及悬坠钓时,首先就是从灵敏度问题切入的。认为悬坠钓之所以比“传统”钓先进,就在  相似文献   

14.
王大禄 《钓鱼》2005,(3):16-17
之晔先生“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触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难怪对“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关于“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的说法,不能同意,引起争论。对之晔先生《“悬坠”让我摈弃旧观念》中的些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写在下面,请之晔先生和广大钓友指正。  相似文献   

15.
风云悬坠钓     
不知从何时起,某个东瀛哥儿为钓琵琶鲫,即我们所说的高背鲫,因此鲫习性似鲢,居半水而泳层不定,故悬坠双钩索钓之,此乃悬坠钓法之雏形。尔后传至台湾,又经诸多玩家改进完善,得以演化成今日之悬坠钓法,主要是悬坠钓底层鱼,并规范其动作,装备及配组力求精致,特别是在垂钓理论上大有突破,一改过去静态守鱼为动态引钓,以此钓鱼技法施于淡水手竿垂钓,即大显霸王征兆,所向披靡。80年代末,又由台湾钓人引人推广,悬坠钓法在大陆迅速发展(故俗称为“台湾钓法”),普及之广,传播之快,一如江浪,更似春潮,一时间,中华钓坛沸沸扬…  相似文献   

16.
之晔 《钓鱼》2004,(16):28-29
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说,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并用“老年钓协的小型比赛中我采用悬坠钓获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对悬坠钓有相当认识。笔者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慨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特别是在程宁以二力平衡说解释悬坠.吉彦军、化绍新用钓跑铅解决了猾鱼咬钩微弱的难题之后.对悬坠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衣善新 《钓鱼》2006,(5):18-19
读了华朝熙钓友的[悬坠钓鲤鱼上钩概率低](见[钓鱼]2006年第2期)文章,有点不同看法。首先,我同意华钓友对悬坠钓的定义:坠不落底,悬于半水。在这些年的钓鱼文章里,有相当多的钓友(包括华钓友)对悬坠钓的理解过于片面。一提悬坠钓,就说是短竿、细线、小钩钓小鱼。一提传统钓,就说是长竿、粗线、大钩钓大鱼。我认为,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悬坠钓与传统钓的根本区别是坠是否悬空。不管你用什么竿,用什么线,用什么饵,只要坠悬在半水,都可称为悬坠钓法;只要铅坠落了底,那就是传统钓法(底坠钓法)。一些钓友把跑铅钓法说成是悬坠钓法,无非是美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秦犁 《钓鱼》2014,(20):14-16
1989年以前,无论竞技、休闲,钓综合鱼都是坠钩沉底。鱼咬钩得牵动铅坠才有浮子反应,鱼小坠重,子线长而衔住了钩的鱼原地不动,浮子未有反应是不会提竿的。台钓出现后坠不沉底了,调整铅重和浮标,利用钓饵的溶散性、持钩性,有了钓底、钓离底、钓行程和打浮的变化。然而同样钓鱼,系统学习台钓与凭观察、感悟,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创新中掌握悬坠钓技术的人是不同的,后者被称为"土台钓"。  相似文献   

19.
王大禄 《钓鱼》2006,(17):8-9
断想者,片断之思考也;悬坠钓断想,当然是有关悬坠钓的片断之思考了。皆因近几年读了不少有关悬坠钓的文章,对其中诸多问题有许多的感慨和想法,几度打算写点文章表达一番,因为涉及的问题太多了,深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不知从何处下笔了?几经思考,觉得还不如想到什么就写  相似文献   

20.
朱秋生 《垂钓》2008,8(7):17-18
长竿短线钓定点的钓法独特别致,与其他众多钓法包括悬坠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受武汉众多钓友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