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浩 《现代传播》2022,(12):18-26+47
过往对影响受者解码因素的研究聚焦在传者所呈现信息、传播情境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信息和受者心智三种因素,忽视了不同受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次传播活动中,传播行为会影响到多个主体。对某个特定的受者而言,其他主体所受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第三方效果”。在很多单一的传播事件中,第三方效果会影响到受者对传者所呈现信息的判断,成为影响受者解码的第四种因素。第三方效果的影响广泛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在网络传播中尤其显著。它是传播行为在现实情境中即时制造的新信息,以“传者呈现导致了他者的这般状况”“他人对此传者呈现持这般判断”和“他者处于这般状态”的形式,对传者所呈现的信息形成补充,并以复合因果链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受者的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2.
传播(Communication)对传播的认识,一般因为参照的理论框架及对传播过程强调的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无论如何,传播包括五个基本因素:发送器、接收器、某种方式或工具、讯息、效果。传播过程始于发送者传达信息,然后通过特定媒介或渠道制码并发出,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对信息进行译码与解释,然后以某种方式把是否理解的符号返回。噪音或干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阻碍作用,这种干扰可能是内在的(对信息或发讯者的抗拒力,例如在接收者一方就有);也可能是外在的(噪音、精力不集中、语言水平不够等等)。在传播过程中、发讯人、信息和接收者是主要角色。传播者的地位、他们的面部表情或声音等因素,影响讯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研究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信息的传播,指的是通过档案信息的交换,或把档案信息分配、传递流通给一定的接受,实现档案信息活化与共享的过程,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受众,亦即档案信息受传,它的状况是决定档案信息传播范围、方式、方法、程度、效果的活的因素。档案部门要把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受众研究提到日程上来,研究受传的形成条件、地区和行业分布、具体职业分类及其工作活动的特点;受传的化层次、心理特点、档案知识;受传的数量;受传的群体变化及其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5.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隋岩  徐晨 《现代传播》2016,(4):13-20
叙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能够传播的叙事才是成功的叙事,叙事与传播相互依存、交相辉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重铸出一个全民叙事、全民传播的时代。探寻传者叙事之规律将有益于传播与叙事共赢,把握不同传播形态中传者叙事的特征、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恰当利用断点点燃叙事,对于传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传者完全可以通过叙事与传播解读和重构时代。  相似文献   

7.
龙炘成 《新闻窗》2005,(3):42-42
传播学中有“传播三要素”之说,即“传者、受者、信息”。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传者”就要多为“受者”着想,力求使其传播的“信息”为“受者”所能接受和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微博既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又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自由的特点,充分地显示出适应时代的优势。因此在微博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人格互动也呈现出直接性、平等性和张扬性。那么提高传受者的人格素养、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就成为微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谢金文 《今传媒》2016,(1):13-15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新鲜和广泛、客观和全面、反映民情民意和增强舆论监督,也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的传播也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新媒体还给新闻传播的传者和受者、方式和媒介也带来许多新变化.这些都在更新着新闻学,包括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问题,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传播中,为了实现其传播意图,创造出更好的传播效果,情感往往被传者当作一种表现性工具加以使用,这时,情感发挥的是一种类似于电视传播媒介的作用.所谓媒介,是指其能够充当电视传播内容的载体,起到连接传受双方、输送信息的作用.具体在电视中,情感是连接传者与受众的内在纽带,是实现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的主要工具.情感作为电视的传播媒介,其核心问题是围绕情感如何影响电视传播效果的实现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3.
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传者与受者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表现出了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这对研究利用网络媒体如何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播从效果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通乐受”。传者向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对所传信息能够接受到而且乐于接受。二是“通而不受”。传播渠道畅通,但受众对所传信息并不认同。三是“传而不通”。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信息未能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第一种情况属有效传播,无须多谈。第三种情况属无效传播,但改进起来并不复杂。关键是第二种情况,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常会有人将其误认为是有效传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缺乏新意,老一套;要么目标不明,盲目创,新;要么不知所以,变来变去。  相似文献   

15.
马振 《东南传播》2010,(1):78-8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包括旅游景点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等等。从传播的角度来观察,可看作是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传者,受者和传播渠道。传者就是旅游目的地,受者就是游客和潜在游客,传播渠道是多种传播方式,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互动作用的程度和方式往往可以决定实际行动的进行。也就是说有效的传播可以带来实体经济的直接提升。在网络化的今天,网络相对于别的传播手段拥有互动性强、传播面广、信息容纳量大等优势,因此,它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无法想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高扬起服务的旗帜──论如何增强新闻的受众意识唐杰孝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一时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传播是以传者为起点,以受者为终点的信息、信号的传输过程。如果传播者输出,受众得以接受,那么这一完整的信息传授过程,则意味着传播的...  相似文献   

17.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一个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随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进而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分众化,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本文试图从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媒体分众化的成因。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传者通过细分市场和自我定位来影响受众从本质上讲,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功利性过程,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欲被人知与欲知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传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19.
传播的意义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另一种是“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误传(miscommunication,直译为劣质通信,不能清晰地通信)实际上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从传者的角度看,传播策划(communicationplanning)与传播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比如虚假广告因违反了有关法律制度,往往容易造成传播的失败,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另一类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不能有效地信息共享。本文主要讨论后者。误传现象是很难避免的,它可以由于听者的原因或说话…  相似文献   

20.
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认识新闻传播过程、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人们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认识不同、处理态度不同,传播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灌输论阶段、迎合论阶段、解释论阶段。有专家指出,下一步还将向接受论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