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毅 《新闻实践》2008,(2):42-43
在传统纸质媒体上,报纸专栏因其内容相对单一,版面相对固定,吸引一部分读者,但也存在着反馈较慢,内容相对狭窄等问题。互联网的兴起,使报刊专栏有了新的生命力,也使传统纸质媒体的专栏有了新亮点。本文试以钱江晚报人文版"淘宝记"这个专栏为例,论述一二。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国,无论是传统的报纸杂志,还是图书出版,几乎所有纸质媒体都面临窘境:固有的经营体系、盈利模式正在逐渐变化和消解,新颖的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却尚未建构与形成。于是,在"青黄不接"的转型期中,如何填补"新""旧"之交的"空白",探寻过渡期的生存之道,最终重新调整、布局,构建传统报刊和出版社运行、盈利的新模式,便成为诸多纸质媒体——尤其是同时具备传统报刊和出版社多种特征的媒体出版社的当务之急。本文对此在宏观层面与探索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播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体也愈来愈关注。众所周知的外国纸质媒体主要有美国老牌时事刊物《新闻周刊》、德国《金融时报》等等,在亚洲范围内的影响都比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品牌管理的成功,让我们都熟知这个品牌。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纸质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类报刊的竞争,而是将这类报刊相关的、整体的作为一种品牌层次上的竞争,就好比现在市场上的衣服、家居、汽车等,作为一种品牌来进行管理与竞争,得到大众的认知与好评。因此,纸质媒体如何发展建设是时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探究了当今时代纸质媒体发展的道路以及途径,希望能对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间,媒体公信力的话题比较引人注目。这大概与一些媒体及记者职业操守缺失有关,也和某些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2005年赢利水平滑坡分不开。对此,有的专家侧重阐述纠正媒体行为失范以提高包括报刊在内的各类媒体的公信力,也有的专家则认为在电子信息时代纸质媒体颓势难免,大  相似文献   

5.
纸质媒体初始的办报(刊)理念是我办报刊你阅读消费的“单向传播”,读者是被动的阅读者。读者的定义是什么?是纸质媒体的阅读消费群体,是一群包括消费报刊在内的其他商品的综合性消费群体,又是一群活生生的社会公众。渎者参与互动,不仅能增强报刊的服务性,而且还能直接拉近编者和读者的距离,培养媒体的亲和力,提升媒体在社会公众中的亲近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进入历史转折期,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现实问题,传统纸质媒体转型已迫在眉睫。微环境下纸质媒体的媒介融合转型之路更具新意,媒介融合中的纸质媒体的"微"创新——记者微博、媒体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开通,赋予了"媒介融合"新的内涵,扩展了报道空间,为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提供可能。微环境下传统纸质媒体应进行系统创新,以版面创新为切入点,内容保质为支撑点,渠道建设为发展点,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直面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挑战,面对时有发生的其他媒体侵权行为,传统纸质媒体有必要采取相应维权手段,保护自身原创版权。本文分析了老年健康类报纸版权保护工作的难点,对新媒体时代老年健康类报纸的版权保护强化措施加以探讨,希望以此增强老年健康类报刊的版权保护工作,更好促进老年健康类报纸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探讨纸质报刊服务仍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纸质期刊现状,指出读者利用呈递减现象,纸质期刊数量减少,专业杂志收藏较少。重点从给予读者订购纸质报刊权利,逐步增加纸质报刊种类,积极提供纸质报刊阅读推荐服务,提供短期外借服务等七个方面对普通高校图书馆纸质报刊服务提升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丹 《采.写.编》2023,(12):60-62
少儿报刊旨在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同时向他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融媒体时代,少儿报刊积极开拓数字领域,推出数字化产品,实现少儿报刊的新发展,却也面临着盈利不高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未来,保持纸质少儿报刊的不可替代性的同时突出少儿报刊内容的多元化,是融媒体时代少儿报刊主要走向。这种情况下,取其所长补己不足,突出优势提高效益,是融媒体时代少儿报刊的转型策略。本文所作研究基于融媒体时代少儿报刊的发展状况,探讨融媒体时代少儿报刊的未来走向和转型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0.
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逐一驳斥了纸质媒体具有的所谓"优点",指出在便携性、权威性、真实性经济性、阅读习惯、健康影响、保存性等方面,新媒体其实具有更多的优势.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数据、事实论证了纸质媒体在迅速衰退,认为新媒体在不断进步与完善,而纸质媒体已经没有技术飞跃的可能,新媒体的许多优势是纸质媒体永远不可能具备的,因此,纸质媒体会在50年至100年内消失.  相似文献   

11.
潘徐微 《新闻世界》2013,(9):109-110
从发行数据看,当今时代纸质报刊面临着由盛转衰的发展现状。纸质报刊的发展出现困境,一方面是纸质报刊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广播的强劲发展,瓜分了部分纸质报刊的受众。纸质报刊应坚持“内容为王”、深度制胜;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积极与新媒体接轨。这样,才能在当今媒介竞争中立足。  相似文献   

12.
报刊竞争中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圆 《当代传播》2003,(5):82-84
我国报刊界竞争本已日益激烈,加入WTO后,中国媒体又面临着与国际传媒的正面交锋。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报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抓住眼下的过渡期将自己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办刊人在积极的探索后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打造强势报刊品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然选择。本通过分析主流报纸、名牌期刊、小众报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纸质媒体所实施的品牌战略,阐述在媒体竞争中引入品牌战略对于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各个角落。纸质媒体也同样遭遇厄运,2009年3月17日,美国有着146年报龄的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宣告停刊。在国内,发行量处于顶级的报刊和杂志,都以惊人的速度下滑。究其原因,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是质变的结果。事实上,电视、网络、电台对于纸质媒体的冲击无时无刻都存在着,而纸质媒体本身之间的优胜劣汰更加残酷。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手机、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传播生态。与传统纸质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交互传播。在新媒体的包围和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如何突围,已成为事关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化发展,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  相似文献   

15.
韩芳 《采.写.编》2023,(11):157-159
最近几年,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在持续发生着改变,手机与计算机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人们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报刊,当前逐渐向网络媒体方向发展。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纸质报刊逐渐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党刊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更大的挑战,所以,在目前这个时期,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融媒体与党刊有效地结合,推动党刊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稳定、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纸质媒体是否会消亡?"这恐怕是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不管是互联网公司普遍认为的"纸质文字过渡到信息符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具说服力,还是以媒体大亨默多克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不会消亡"更胜一筹,不  相似文献   

17.
刘鹏 《新闻爱好者》2012,(19):43-44
以快取胜的网络、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对纸质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有实力的纸质媒体正逐步和新兴媒体"联姻"。然而,作为地方晚报,无论是在发展空间、竞争实力还是在与新兴媒体的联合发展上都先天不足。面对挑战,地方晚报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天中晚报》以变应变,在"浅浏览"和"深悦读"上下功夫,赢得了读者,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报刊行业资本化程度深入且受互联网严重冲击的今天,全球的投资人已经对传统纸媒体的黯淡业绩和低迷股价失去了信心。纸质媒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网络媒体共存共荣?探讨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柳  俞雯祺 《新闻世界》2010,(5):102-104
民调新闻是精确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别,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引入民调新闻,其中又以地方性报刊的民调新闻颇具特色及影响力。本文以《长江日报》的"民调新闻"版为例,运用精确新闻学理论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地方报刊民调新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鸣 《新闻前哨》2008,(11):71-72
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体的日趋发达。人们不仅每天可以看到纸质媒体报刊,而且还可以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手机报、上互联网等电子传媒。然而,这些媒体刊(播)的大量信息,看起来丰富多彩.但真正有“看点”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不是媒体缺乏信息,而是缺乏能争抢受众注意力眼球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