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娟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25(5):74-76
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之作,小说中大量涌现了各种商人形象,这是在明代后期之前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试图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城镇经济,江南独特的社会市井文化,冯梦龙创作中浓厚的儒家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解构“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墨两种文化是两个有着不同特征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墨家则更具有大众文化的意味.在思维方式上,儒家重理性,墨家重感性;在价值标准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实用;在价值取向上,儒家致和,墨家尚同;在社会基础上,儒家代表着社会新贵,墨家则立足于平民. 相似文献
3.
程传荣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62-65
《红楼梦》里的已婚妇女形象,大多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在小说中,曹雪芹有着明显的褒女儿贬妇人的倾向,这一方面反映了曹雪芹对男权社会伦理环境对妇女人格的扭曲及人性的异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传统文学的女性塑造模式对曹雪芹的影响,这使得他也在已婚女性(尤其是中年妇女)的形象塑造上。出现了一些类型化的倾向,缺少对已婚女性的丰富复杂的人性的刻画。 相似文献
4.
杨秉强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71-77
评价《鲁商文化丛书》得与失,《丛书》与鲁商文化普及推广;阐述鲁商概念:关于鲁商“涵盖面”的认识,鲁商思想文化元素,官商文化和儒家文化。重点论述鲁商①以农为本和本地家族经营(而非商帮)是鲁商的主要经营方式;②中国官商文化和“鲁商近官”的主要文化渊源是齐文化和汉代北方儒文化;③儒商尤其是近世和当代儒商有明显的地域等差异。 相似文献
5.
今日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祖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1-7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儒学一时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讲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者将之支离化,再加上现代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使本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的碎文剩义.讲者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的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兴绝学的使命: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而为世人认识,为社会发展新生命;并使此一贯彻人本精神的伟大思想,足与西方哲学与宗教分庭抗礼,推动新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为作者2002年在新加坡由《联合早报》和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与中丈系联办的“吴德耀文化讲座”所作的讲演。教育家吴德耀教授(1915-1994)生前服膺中华文化,阐扬儒学于海隅南疆,不遗余力,居功至伟,本讲即为纪念昊教授而作。 相似文献
6.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求学,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引起很多争论。有两种互为冲突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被动、安静、顺从、守纪律;另一种认为中国学生注重主动思考,思想开放,善于质疑。通过对80名中国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了现代中国学生与以前不同的学习文化,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很小,但是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学习风格。 相似文献
8.
胡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的继续涌入,中西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其实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的缩影,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必然产物,在提出救亡图存的一个方向的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当今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毛庆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11-15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杨振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3):16-19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战锋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4,19(1):45-47
化在互相交流吸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发展;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先以经济技术为开端,继而深入到政治制度以及观念化;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和观念化的更新配套进行;吸收外来化的积极成果,改造完善民族化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3.
樊祯祯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4):55-58,14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彝族作家安文新先生新著《先生与祖摩》是一部中篇历史小说,再现了大儒王阳明被贬贵州期间与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和谐共融的历史画卷,小说主题、人物、环境中彰显了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共融发展的文化内蕴,谱写了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阳明心学,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史诗性华章。 相似文献
15.
岳德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73-76
屈原的自沉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时的楚国文化是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儒、道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地的巫文化而演变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鲜明地反映了楚地的基本风貌,又集中地体现了楚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周兰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8):138-140
先秦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孝悌、忠恕、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通过调查,针对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继承和弘扬先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热爱自然等美德,对培养具有"智""善"和合的职业农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稽古是宋代儒学的传统。北宋末陈罐重新倡导“稽古之学”,期望由上而下地促成社会稽古之风。陈瓘稽古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博学思想,以现实性与实用性为准则,用“心化”方法对经史百家、释、道等思想进行融合贯通,最终作为挽救社会蔽端的理论武器。其所提出的尊儒学本经、重汉唐史学、拓展《易》学功用等稽古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抑制蔡京等新党人“绍述”阴谋,整治科举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体现了徽宗朝政治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卫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1-8
文章围绕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探讨三个问题:如何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如何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实现儒学传统的价值?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不仅要阐释正统儒学的传统,也要发掘非正统儒学的传统;不仅要梳理典籍里的儒学传统,更要考察实际中的儒学传统.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必须正确运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这两个尺度,并将它们统一,不仅从外在的时代根据,而且从内在的民族智慧来评价儒学,走出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轮回;对儒学与西学之长短的评价,需要确立辩证的尺度,认识到两者的价值互补性,使得对儒学当代价值的阐明,既有抗拒西方文化霸权的意义,又不会导向国粹主义.当代中国实现儒学传统的价值,需要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文字这三个环节上作出制度上的安排;由此来实现的儒学当代价值,不是其原有价值的翻版,而是融入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廖才高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67-6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四个阶段。儒学对中国的政治、道德、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泽峰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西汉时儒学独尊的局面在玄学、佛学的冲击下被打破。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及隋炀帝大力弘扬儒家思想,提高儒学政治地位,并以儒家勤政爱民的思想为执政理念,在儒学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尊敬孔子,重用儒士;编修儒家典籍;崇经尚礼,宣扬教化。隋王朝虽统治时间不长,但这些尊儒重教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笼络士人、宣扬德化、稳定统治的作用,并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