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周莺  虞洋  梁龙武  王振波 《资源科学》2019,41(10):1886-189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三大地带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三大地带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宏观地域差异,本文从三大地带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点入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认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充分分析区域差异,并提出了区域平衡、生态平衡,数量平衡、质量平衡、配套措施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面站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豪然  彭骏  毛晓亮 《资源科学》2010,32(1):149-156
利用高原地区1962年-2004年64个地面站积雪资料,揭示了该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原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山东段和藏北高原东南部,少雪区主要是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川西干暖河谷地带;②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6种类型,青南高原东部型、藏北高原东部型、川西高原南部型、青藏高原东北部型、西藏东北部型以及川西高原东部型;③青南高原东部的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增长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呈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南部基本没有趋势变化,其余分区内各测站的线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春季积雪日数仅在青南高原和川西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由少变多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1982年前后;④高原地区的春季积雪日数主要以准2年、准6年以及准1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4.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关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和谐发展,判断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及其泡沫程度的大小是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本文利用Ramsey理论模型,推导出房地产的基础价格,从而利用实际价格对基础价格的偏离测得了中国35个主要城市2011—2018年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最后利用矢量数据符号法探究其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存在泡沫的,且在不同的时期存在正泡沫和负泡沫。房地产泡沫普遍存在于每个城市,但是不同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同个城市的不同时期差也较大;房地产价格泡沫最为严重的并不是房价绝对值最高的城市;因此,应该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利用"看得见的手",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来调控房价。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总体差异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的变化趋势.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并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经济发展基础、区域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带动和人才技术支撑5个方面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我国31省市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用核密度估计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强西弱、中部居中的特征,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明显。根据各地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数字经济的词频统计结果,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基于Innojoy数据库中2010—2020年的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重心迁移模型、变异系数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由苏南向苏北梯度扩散的分布格局;技术创新重心先向东南方向迁移,而后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但始终分布在全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位。从内部差异看,江苏省三大地理分区技术创新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敛缩趋势。全局Moran’s Ⅰ指数和空间计量结果均显示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支出、资本富集程度、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程度5个因素对城市技术创新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客观揭示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演变驱动因素,为推动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亚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区,东临中国,西至里海,北起俄罗斯,南接伊朗、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有5560万。中亚地区是连接欧亚两个大陆的要冲,也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在历史上,中亚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是多次大规模战争的驰骋疆场。当今,中亚又  相似文献   

10.
1961年至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地域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霞  封志明  杨艳昭 《资源科学》2010,32(5):907-916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洲地区的粮食总产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点。从地区差距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差异明显,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巨大的时空格局差异不仅是造成区域粮食供求形势紧张的根源,也是引发全球粮食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1-2011年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坐标,揭示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特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看,以区域几何中心为参照,经济重心大体呈南北狭长型分布,全部落于区域东北部位置,经济发展重心大体呈团聚状分布,有11个落入东北部,10个落入西北部;②在整体移动轨迹方面,经济重心比经济发展重心表现出更为简洁的特征,2000年后经济重心稳定向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重心在短时间内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这说明经济重心存在来自于区域特定方向上的力的强烈作用,而经济发展重心来自于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力都较为均衡;③1999年以后,来自区域西部方向的力持续稳定地拉动经济重心的移动,区域南部的力对经济重心移动极为显著。同时,对经济发展重心而言,1999年后东西方向上的力对其移动作用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有悄然北移的态势;④从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衡性来看,经济重心在总体上趋于稳定态势,经济发展重心的不均衡性逐渐加强并稳定,且来自于南北方向上的力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芳芳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4,36(4):731-740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多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④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13.
蚌埠-皖东地区位于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结合部。蚌埠地区金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较丰富,皖东地区也是我国比较重要的硅石、石膏矿、岩盐、钙芒硝、凹凸棒石粘土及膨润土矿成矿区,近年来已勘查和评价的矿床达到几十处。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8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9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地震时间间隔短、地震频率高、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非常明显,不同月份的地震活跃程度差异很大;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作用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约束,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北部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ADTD振幅闪电定位仪取得的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雷电资料,分析了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我国北京和东北地区比较,其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均有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地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软科学》2018,(1):109-113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城市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协同发展;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要素,实现低碳化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1961-2013年山西省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旺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5,37(10):2086-2098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山西18个台站1961-2013年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与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1961-2013年山西省极端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在前30年呈平稳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变化迅速。表征极端低温事件的霜日日数(FD0)、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持续指数(CSDI) 等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而表征极端高温事件的夏日指数(SU25)、作物生长期(GSL)、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则均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指数除普通日降水强度(SDII)和持续干燥指数(CDD)外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该地降水总量略有减少,但降水强度和持续干燥指数却有所增加。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加剧出现在90年代初不同,表征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极端降水指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70年代。在空间尺度上,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冷、暖系列指数表明晋南地区最高,晋北地区最低。与降水量相关的极端降水指数也呈南高北低的规律,最近一个时段的强降水事件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9.
绿色食品产业地区结构反映绿色食品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与状态.通过建立信息熵模型对2003-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类型区进行划分,讨论绿色食品产业结构均衡程度与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地区结构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和无序发展状态,特别是2007年以后,信息熵呈收敛下降趋势,表明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和结构有待调整与优化.研究结论对于揭示绿色食品产业区域非均衡演变特征,发挥绿色食品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以及为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艳  阮惠华  张云惠  李杨 《资源科学》2012,34(4):629-635
利用新疆北疆地区51个地面站1961年-2008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年和冬季最大雪深及其均值和24h≥10cm积雪日数均值和最大值的空间分布和周期特征。结果显示:①北疆地区最大雪深和≥10cm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具有沿山脉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在北部阿勒泰和富蕴、青河一带、中天山博格达峰、塔城盆地和西天山伊犁河谷;②多雪区内,24h≥10cm年均和年最大日数分别为20~25d和65~75d;③多雪区内,最大雪深的周期特征显著,同属暖区降雪的阿勒泰地区和塔城盆地最大雪深具有7a左右和11a左右的第一和第二主周期。属冷锋降雪的伊犁河谷具有11a左右和7a左右的振荡周期;④塔城盆地和阿勒泰地区的第一、第二周期一致,而伊犁河谷周期分布与之相反,这主要与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有关,其次是与地理位置、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