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险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去充分认识、感受列宁两次走过的小路的险,是理解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关键.学生对小路的“险”认识得越是深刻,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列宁对待困难的态度和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抓住小路的“险”,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列宁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并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中,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  相似文献   

2.
《登山》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新选课文,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在登山过程中,列宁镇定自若,迎险直上,履险而下,意志顽强,气魄非凡,确实令人钦佩。其实,课文这样写只是借题发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这就是通过记叙列宁不畏  相似文献   

3.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4.
《画》(小学语文第二册)是一首谜语诗。谜语大都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它以谜底为题目,根据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的特点,采用比较的形式,把画面上所描绘的和自然界中实有的山水花鸟差异,一一清楚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早晨,列宁请巴果茨基做向导,到山顶看日出。因出发晚了,为了赶上日出,他们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那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悬崖,另一边  相似文献   

6.
7.
《登山》(第九册第4课)是一篇新选的阅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紧扣这一中心,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记叙;即上山选险路;登山走险路;下山仍走险路。集中突出了一个“险”字。课文首先记叙列宁与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  相似文献   

8.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9.
修订版“大纲”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 ,我以为 :在低年级 ,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之情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前不久 ,听一位教师所上的《小小的船》一课 ,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得兴致高涨 ,课后还意犹未尽地读着、唱着”。我深受启发。一、贴一贴、唱一唱 ,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循着这一条 ,这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 ,让学生边唱“一闪一闪亮晶晶” ,…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本文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进行语感训练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韵味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春雨》是一首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写得轻松  相似文献   

12.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往返两次走山路的事,通过这件事说明列宁随时随地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一、议中体会心理变化教学描述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2~18自然段),我们可分三步进行。1.明“路情”。找出描写小路的句子,说说那是条怎样的路?让学生通过对“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理解,感受路的窄和险。2.知“心情”。划出描写巴果茨基走…  相似文献   

16.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第九册4课《登山》一文记叙了革命导师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上山为了争取时间,下山为了锻炼意志,两次越过悬崖峭壁的故事。全篇看似平易,但寓意颇深。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顺其情节,把握主旨呢?(一)审思课题,感知全文。意在着眼全篇,揣摩写作目的,激起情趣,产生联想,唤发求知欲。可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2.引出课题:登…  相似文献   

20.
《登山》是一篇自读课文,讲的是列宁为了看日出两次登山走险路的故事。这也是一篇存在很大争议的课文,有不少人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删掉,理由是:1.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却如此不爱惜生命,不值得称道。2.学生年龄小,爱盲从,列宁冒险的行为容易让学生盲目模仿,出现安全隐患。我在引导学生大致学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就将以上观点板书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文章该删吗?原因是什么?”这样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应有更广阔的自读空间。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全面认识问题的意识。3.让学生在自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