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钟上的指针转到6点52分,比往常顺延了两分钟。两排荧光闪闪的电视监视器。主监视器上出现新闻播音员孙伟微笑的形象:“这次新闻报道播送完了,谢谢收看。”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值班人员悬着的心这时才放了下来。责任编辑长喘了一口粗气。“丁铃铃……”电话铃响了,责任编辑拿起电话。话筒里传来粗重的喘息声,原来是第二编辑室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声音的文化,一个优秀的广播新闻记者,应该能熟练地使用两支笔:一支是用来书写的笔,另一支就是话筒。广播记者要能够用录音机和话筒录制出真实、生动的典型音响,通过话筒的“描写”,将信息准确地、全方位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能够领会作品的深刻主题。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话筒这支“笔”呢? 一、在采访中要尽可能地用话筒,尽量避免用笔。  相似文献   

3.
用房间均衡器来调整声场,非常专业的方法是借助噪声发生器和实时频谱仪来调整。但我们现在大多数音响师是不可能有这些设备的,只能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设备想办法进行声场调整,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话筒调节了。首先找一只频响曲线较为平直频响范围较宽的话筒,最好是电容话筒,也可以是质量比较好的动圈有线无线话筒。把这个话筒固定在话筒架上,放在一个声场的最佳听音区内,高度1.2米左右,话筒拾音头的水平位置与主音箱的中轴线平,基本上就是和主音箱成等腰三角型。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文章,一位好的播音员,组合起来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播音。从拿到稿件、分析准备稿件,到话筒前的播音状态,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整个过程中,最后在话筒前的播音状态,应该是“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是播音成败的关键所在。再好的稿件、再精彩的稿件,如果遇上不好的话筒前的状态,也会使播音功败垂成。而一篇一般的稿件,在好的话筒前的状态,是稿件的“二次创作”,能给播音锦上添花。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话筒前不好的、不正确的播音状态有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1.心理紧张。有不少刚刚入行的播音员,实践经验少,遇到话筒就…  相似文献   

5.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自从有了广播,人们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表达世界,可以不再是面对面、一对一的述说,而是能够面对话筒、通过广播来传递话语,论述观点。在这样的前提下,主持人面对话筒应该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如何做到自如地表达?从意识层面,从有我、无我的状态探析人在话筒前的状态,对于完成好主持人的角色功能定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9,(19):86-86
如果拿着这样一个话筒招摇过市,一定会吸引不少眼球吧。这可不是仿真玩具,而是专门为手机设计的蓝牙话筒,这个话筒不但能接听来电,还能拨打电话。它使用USB充电,充电一次可以持续通话34小时。产品售价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4元。  相似文献   

8.
李纳 《记者摇篮》2007,(8):88-89
播音员是在话筒前工作的。播音员在对稿件做过充分准备之后,走进播音室或录音室,就如同演员上了舞台。如果播音员在话筒前找不到自如的状态,那么,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备稿阶段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在话筒前这一  相似文献   

9.
那天清晨6点多钟,书房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我被铃声吵醒,心里怪着这个太早的电话,不接,翻身又睡.过了一会,铃声又起,在寂静中响得惊心动魄.心里迷迷糊糊闪过一个念头:不会是杭州家里出了什么事吧?顿时惊醒,跳下床直奔电话.一听到话筒里传过来父亲低沉的声音,脑子嗡地一下,抓着话筒的手都颤抖了.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火灾报道 1987年5月8日,我负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审稿。大概4点10分左右,突然发稿桌上的电话响起,我拿起话筒就听见对方焦急地说:“漠河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从6号烧到现在,漠河的所有建筑都被大火吞噬了,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我们是沈阳军区作战部,所以还能对外联络。”他接着问:“这个消息你们要不要?”我说:“要!”我记得那天早班有冯素英、陈绍楚、刘满学、韩长江、姜保宏、刘浩三。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新闻稿件,完成播音的准备工作,即进入了话筒前的创作。研究稿件所得是否能在播音中充分反映出来,还有个话筒前的创作状态问题。话筒前的创作是个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决不象有些人讲的“念念稿”就行了。俗话说,说者千钧力,听者始动情。创作过程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也要付出体力,甚至要出一身大汗。能不能调动全部力量于创作之中出现良好的创作状态?能!但是有这样几项要求: 一、聚精会神、积极主动。话筒前常易出现盲目紧张的毛病。心理紧张造成思想空白或者产生  相似文献   

12.
稿件经过认真准备,终于到话筒前播音了,这是播音工作的最后一环,非常关键。于是,在话筒前播音时有一个正确、良好的工作状态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有的人认为,稿子的准备只要没问题,播音时就一定没问题。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实际中,有的花很大功夫准备的稿子,一到话筒前,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出声念字,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在准备时怎么都好,一坐到话筒前便僵硬紧张,根本谈不上发挥。也有人认为,稿子看多了无益,看一遍就播反而不错。并且举出一些老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13.
播音员是在话筒前工作的。播音员在对稿件做过充分准备之后,走进播音室或录音室。就如同演员登上了舞台。如果播音员在话筒前找不到自如的状态,那么,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备稿阶段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在话筒前体现出来。首先,坐在话筒前要松弛。口腔、颈、臂等部分都不要紧张,呼吸要匀畅,深沉,另外,不要有坏习惯。例如,有人一边播音,一边哆嗦腿,有人把上身扒在桌子上,还有人下意识地用脚掌打拍子,等等。这样,自然就不可能高度集中精神,顺畅地表达稿件内容。总之,在话筒前要能做到不怕干扰,眼、脑、口反应灵活,所要播讲的内容在脑子里清晰连贯,备稿时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所下的功夫能基本体现出来,这就是能驾驭自己,也能驾驭稿件,就是好的状态了。怎样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相似文献   

14.
电视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 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记者把话筒和摄影机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似乎所有人都有义务回答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  相似文献   

15.
TO宇清     
《视听界》2002,(Z1)
我需要一支话筒首先她必须是塑料的易于复制、携带和引发联想经得起拍打手不疼其次我反对在话筒面前说和她无关的话那样无异于和女友当众接吻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中,采访者往往都要运用一项最常见的基本功——人物谈话的话筒式采访。初学者也许都有过“冒冒失失伸话筒,干干巴巴问感想”的经历。笔者当然也有过类似的尴尬。不过,正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电视纪实节目的录音中,微型无线话筒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小巧、方便、隐蔽性好,而且录下的声音清晰、音量稳定,从中消除了过去所谓的“警棍式”采访,避免了来回挥舞话筒的不雅和声音的遗漏。所以,它被大量应用在电视访谈、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文艺晚会等节目的拍摄过程中。电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每一项新的技术成果的运用都有可能影响到人们观念的改变,微型无线话筒的运用也不仅仅只是技术手段的改进,而且为创作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首先,微型无线话筒的运用带来了摄像机的解放。运动是电视画面不同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结合广播电视工作特点分析现场演出中主持人使用话筒时的注意事项,为各位工作在一线的广电工作者介绍一个良好的话筒使用原则,以此来提升音频质量,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董燕 《新闻前哨》2009,(10):95-95
有人说.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电台、电视台的门面,这是就播音员这一岗位的特殊性而言的。这一特殊性,体现于对播音员在话筒前的状态,有特殊性和较高的要求。这些年,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和广电节目的丰富,一批播音新手进入广电队伍.尤其是在县级台的一些新手.他们往往未经专业培训.对话筒前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往往有一个熟悉和摸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把话筒前的状态作为一个话题.和基层同行们进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广播新闻的取材过程,直接关系到消息的质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常遇到看见话筒就紧张、不知所云、不知所措或者滔滔不绝、废话连篇的采访对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使晕话筒者尽快适应采访,必须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起平衡、积极的心理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