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河南又是全国的文物大省,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据统计,河南地下文物储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地上的文化遗存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达130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殷商都城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代都城郑州。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地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大省,郑州大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呈现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的文化性更加突出,独具特色的河南戏曲文化是河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阐述戏曲、河南戏曲文化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开发专项产品,修建河南戏曲文化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张庚先生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戏曲文物学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有所贡献。他虽然没有撰写有关戏曲文物研究的专门文章,但却在其与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及时吸收、利用了新发现的戏曲文物及研究成果。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戏曲通论》中,则再次证引戏曲文物论述戏曲产生的原因,注意到了戏曲文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中国戏曲志》中专门为"演出场所"与"文物古迹"立项,进一步肯定了戏曲文物的价值,确立了戏曲文物的地位。张庚先生作为这一宏伟工程的总设计师,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5.
一、优势与现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人文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130万件,占全国的1/8,是全国馆藏文物最多的省。全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省级保护文物527处,市级保护文物3614处。全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占...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地方戏曲的渊薮,素有"戏曲大省"之称。建国以来,河南近代戏曲史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成果颇丰,主要体现在对剧种、地域流派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然而,关于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建设等方面。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推动河南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原是河南豫剧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戏曲对河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河南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借鉴.文章探讨了豫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并从戏曲文化推动中原经济发展方面论述河南戏曲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当今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中国古代戏楼主要有三种类型:神庙戏楼、宫廷戏楼、戏园子。其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是与民间祭祀活动(祭、礼、乐、舞、戏)相联系的表演场所——以神庙戏楼为标志。它伴随戏曲由乐舞百戏走向成熟,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后,至今犹有大量遗存,有的依然在使用。作为戏曲的载体,神庙戏楼的形制和演艺习俗直接反映着传统戏曲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征,或可称之为“神庙剧场”。在相关的研究型专著中,山西师范大学车文明教授的《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颇有深度。这是他继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后,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一部有深度、有价值的力作。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山西师范大学出现了一个以戏曲文物为研究中心的学者群体,包括黄竹三教授、冯俊杰教授、窦楷教授、张守中教授、杨太康教授等。他们在收集、整理、研究山西地区戏曲文物的同时,建立了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了《中华戏曲》刊物。山西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中华戏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典戏剧及戏曲历经金元明清,上溯先秦汉唐,曾经活跃于这块中原沃土。其遗物、遗文、遗迹、遗俗在山西大量存在,可以说是戏曲艺术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学者群正是立足于此,从戏曲文物拓展到以山西为代表的中原赛社习俗及社火戏剧研究。无论戏曲文物,还是赛社演剧,都是当今戏曲史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与山西师范大学的这批同仁自筹备戏曲文物研究所起,就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往。20多年来,其重要的学术项目我大多参与过,对这批创业者的学术步伐、学术途径、学术成就比较熟悉。他们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发现,由点到面,扎实求证,寻找规律。无论论文、著作,都讲究资料准确,言必有据,学术含量高,不同于那些资料有限、主观臆测、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滔滔宏论。近年来,其它代表性的论著还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戏曲文物研究散论》(黄竹三)、《戏剧与考古》(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冯俊杰等)、《六十种曲评注》(黄竹三、冯俊杰主编)、《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李强)等。这些成果加上30多辑《中华戏曲》所刊发的大量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使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戏曲史研究领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建于1984年,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所戏曲文物专门研究机构。前两任所长为黄竹三教授、冯俊杰教授,现任所长车文明教授、副所长王福才教授、延保全教授。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年来,研究所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戏曲文物考察,尤其是对山西的100多个县市做了拉网式的普查。目前已收集了2000多张碑刻拓片,30000余幅文物图片,戏曲砖雕90多方,道具、服饰、乐器、影戏器具等200多种,神庙舞台和民俗录相达200多个小时,民间戏曲抄本300多种。研究所研究人员按照地下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文献资料三结合的思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戏曲文物学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所以来陆续发现并及时公布了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物。这些资料多数属于非官方文献,尚未载入史册,他们的工作具有原创性意味。  相似文献   

10.
河南戏曲资源十分丰富,原生于河南的剧种和外省流入的剧种有50多个,但河南戏曲的发展不够平衡。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河南戏曲的持续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从河南戏曲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人扶持、增强剧团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储备培养等方面,不断推进河南戏曲持续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1.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获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被山西省政府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7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它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以戏曲文物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教学单位,主要以戏曲文物和戏曲民俗研究为特色,形成了集科研、教学、文物展馆和编辑大型学术辑刊于一体的学科机制,在治学方法上重视田野考察,形成了从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三结合的角度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新的思维模式。本所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我国戏曲发展渐趋成熟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在河南出土的宋代音乐文物的分析研究,可以清晰地反映和体现出北宋杂剧发展的大致轨迹和杂剧的乐队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历史悠久,《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档电视戏曲栏目,依托现代传媒的优势,把传播优秀的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作为自己栏目的宗旨,在继承中国历史上戏曲文化交流传统的同时,弘扬了中原文化,宣传了河南形象,成为河南省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民间戏曲资源丰富,是河南人民生生不息、辛勤耕耘、不断发展的印证,同时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河南省的民间戏曲传承发展遇到了受众流失、资金断裂、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民间戏曲的发展。开展民间戏曲调研,实现民间戏曲内容创新,注重品牌创建,形成品牌效应,并恰当利用新兴媒体传播民间戏曲,使得民间戏曲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地下文物占全国第一,出土文物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陕西。改革开放为我省的旅游事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可以在确定名人籍贯、考镜景点源流真伪、编写旅游图书、帮助旅游部门设计景点、评估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为现实服务,使我省的旅游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戏剧戏曲学是我校独具特色、蜚声海内外的优势学科,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该学科有四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戏曲史研究:本方向以综合戏曲文物、戏曲民俗、少数民族戏剧、傩戏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特色,突破戏曲史研究一般以朝代历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别开立体、全面、多学科、互相交叉的新格局,突出中国戏曲原本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基本特性。关注民间戏剧,注重傩戏、小剧种调查研究也是本方向的一大特色。学科带头人车文明教授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出版专著4部,参编6部。其博士论文《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获得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此外,他还在《文学遗产》、《考古》等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十篇。2.戏曲文物研究:戏曲文物研究足本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方法上,主要通过文物考古与田野调查手段,把地下文物资料、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繁荣与演变情形,尽量立体地展示中国戏曲的历史面貌。学科带头人冯俊杰教授出版专著6部,参编5部。其主编的《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是山西戏曲史料的新发现,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与黄竹三教授主编的《六十种曲评注》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此外,他还在《文艺研究》、《戏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9,(25)
河南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尤其体现这一特点。近日,为丰富农村学生的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精粹,河南  相似文献   

19.
我校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冯俊杰教授撰著的《戏剧与考古》一书已于2002年1月由文化艺术 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冯俊杰教授集多年田野调查之所得完成的一部专著。全书共计32万字 ,分引论、神庙考古报告、神庙舞楼的创建和普及、神庙剧场的改革与完善、碑刻与戏曲、 神庙戏曲碑刻考、神庙祭礼与戏曲民俗等八章,含有珍贵的文物图片100张,完整碑文73通 。书中多数章节已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以及韩国《中国戏曲》、台 湾《民俗曲艺》等学刊上发表,本书考述和立论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尽可能地弥补了以 往戏曲学家不太懂文…  相似文献   

20.
河南、陕西、山西相近的地缘关系,使三门峡眉户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陕、晋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明显的陕、晋传统戏曲文化元素,增进了"黄河金三角"区域人民群众对三门峡眉户的文化认同,使三门峡眉户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