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从未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主张的不是“性善论”,而是“趋善论”.这是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和可能性,而非必然的存在.由于人是一种生成性和复杂性的存在,故而教育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与开放性的创造性活动.人生应该追求孟子所谓的“天爵”,而不仅仅是“人爵”,人生的价值应该超越功利性,教育应该反思工具理性和功利价值造就的教育异化与对人的扭曲.人格独立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自觉实现和维护人格的平等.塑造人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宗旨,将道德认知付诸践行才是德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爵”字,在文中当“爵位”讲,不是容器。但它是从“容器”衍化而出的引申义。“爵”的本义是“礼器”,古代祭祀时要斟酒,爵,就是盛酒的容器。朱骏声说:“凡酒器亦总名曰爵。”这恐怕是从广义的角度说的,一般地说,爵在古代的用途,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跟常见的酒杯是迥然不同的。(如下图) 爵字的钟鼎文作  相似文献   

3.
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学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科学认识论”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泛科学主义、实体性思维,由此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学与生活、教学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界主张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生活认识论”的确立,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有之义,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代教学理论走上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生活认识论”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有助于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师生关系,推动现代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刘宗周将生生之仁视为“万物一体”的本体论依据,将人与万物意义世界的共生共建视为“万物一体”的实际表现,将人人本具的“知痛痒心”看作个体实现与万物一体的现实津梁。他认为个体在将识仁体与做工夫合而为一的践履中可返归到与万物为一的本然之境,在此境界中,个体平等地看待自我与他者,不执着于自身境遇的顺逆穷通,在勘破生死中彻底消解由自私带来的物我隔阂。“万物一体”论在刘宗周思想中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诸多方面,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推动刘宗周思想的整体研究,也有助于厘清“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理学中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将《论积贮疏》中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解释作“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以收钱财的制度。”这种注释,只不过是就文猜测,并非作者的原意。首先,从句子的主语上看,“请卖爵”的主语是“民”,而不是“朝廷”。其次,从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如“怀疑论”、“民卑论”、“营利论”、“自筹论”等种种观念。澄清这些认识误区,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进一步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完对象的讨论主要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之争。“一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与行为规律论、思想关系规律论、思想价值观念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两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意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完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教育界对“马加爵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两个根本弊端,即未从人与人的互动对其进行考察,也缺乏从根源上对“马加爵事件”进行解析。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深入探讨“马加爵事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初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时过两年“,马加爵”案件本应尘埃落定,但青岛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洪峰自拍电视剧《马加爵》,又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思考。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不仅仅只有主观原因,也有大量的客观原因。被马加爵砍杀的四个同学长期看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重读灰姑娘童话,可以把握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第一种再生产方式;再谈马加爵事件,可以进一步发现文化资本的“隐蔽”功能和第二种再生产方式;对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反思则能反映出人们对文化资本的差异的忽视,并揭示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炼金术角色.古今对照,叙论结合,利用相关理论对经典故事和现实问题进行解读,能够为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 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高中语文第四册给“请卖爵子”作注云:“(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我们认为,此处是“民”卖爵,而非朝廷卖爵,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4.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吴子兵法》的战争观主要包括“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相结合的战争准备论,“五因”的战争起源论和“五兵”的战争性质论;治军思想主要包括“简募良才”的建军思想,“教戒为先”的教育训练思想和“以治为胜”的管理思想;作战思想主要包括“审敌虚实”的料敌思想,“趋其危”的避实击虚思想和“因形用权”的灵活应变思想.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即唯心辩证法,主要表述在著名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上下卷以及《小逻辑》之中。“有论”是其第一编,“有”是其整个逻辑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有论”是整个黑格尔逻辑学的发端和基础。搞清楚“有论”中逻辑范畴质量度的概念自我运动及其演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晦涩难懂但又思想深邃的黑格尔逻辑学,深刻理解列宁《哲学笔记》从中吸取的合理思想,特别是有助于理解、掌握质量互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孟子秉承儒家思想,尤其在幸福观方面光大了儒学。其幸福观可以归结为"与民同乐"说、"君子三乐"说和"天爵人爵"说。"与民同乐"是关于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的思想;"君子三乐"说,肯定了人的家庭幸福、道德幸福与教育者特有的幸福,这一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天爵人爵"说涉及到了德福一致思想,具有劝善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本源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契约论等典型角度考察,要科学回答“法律是什么”必须把法的内涵和外延辩证统一。强者利益论、主权者命令论和统治阶级意志论以对立“二人模式”探究法律来源,导致立法者与遵守法律无关。借鉴契约论有助于克服统治阶级意志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自柏拉图开创理念与理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以降,西方哲学逐步走上了以追求普遍知识为目标的纯粹概念演绎之路,“是论”就是其中最具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虽然“是论”经过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三个阶段的发展而达至成熟,然而人们总是难以自觉认识到“是”与“是论”的特性,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始终忽视了作为统一性的“是”,且将追求普遍知识的态度扩大到非普遍知识的领域,普遍主义就这样暗藏其中而难被觉察.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人类思想史上“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论争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们一方面推崇着“舍己为人”的思想.一方面又茑行着“唯我至上”的生活的混乱状况,通过对人的存在特点和环境的分析论证利己是人的行为起点,利他是其逻辑结果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观点,并以此为立足点对主体道德生活方式的存在过程进行层次分析.据此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建成一个良序社会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