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诗歌创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明显的转向,学界称之为“何其芳现象”,即从最初的描写个人爱恋忧愁、自然风景等个人性写作到后来为革命战争而鼓舞的公共呐喊,其诗歌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目.究其转向的原因有生活经历的扩大,民族苦难意识的担当,对“卡里斯马型”崇拜等自律因素;也有延安文艺政策吸引等他律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何其芳诗歌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诗人。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研究 ,始于 30年代 ,新时期又有更深广的拓展。本文对近 2 0年有关何其芳诗歌创作研究的状况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早期诗歌的艺术成就很高,诗歌形象的优美与语言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精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优美的诗歌语言背后起作用的是诗人的认知性体验。这些认知性体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代语境的认知性体验,二是诗歌语言普遍性的认知性体验。这两个方面的认知性体验取得的真实效果使其早期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6.
何其芳的诗歌定义明显具有公式化的倾向。使用公式不可能抓到诗的本质,何其芳的诗歌定义,在方法论上为今天诗歌观念的重建提供了一面戒鏊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押韵分两种:押稳韵;押险韵。所谓稳韵,是指押韵用词与所表达的含义和谐切贴;而险韵则指押韵用词不能和谐切贴地表达含义,只是服从于上下诗行韵脚的需要。在翻译中,除故意将有韵诗译为无韵诗外,译者用韵是根据译入语的诗歌语境选择的。这样,原诗中的险韵在译入语中不一定仍押险韵,而原诗中的稳韵也许押上了险韵。译者在译诗实践中须注意的是:要区分原诗的稳韵与险韵.不要拘泥于原诗的险韵而以辞害意。  相似文献   

8.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36):77-80
人们把何其芳进入延安后“思想进步,创作退步”的现象称为“何其芳现象”。“何其芳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主客观因素促使下形成的。本文主要从时代环境的促使、作家本人的自我角色认定、特定历史时期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何其芳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翻译主要包括原文理解及再创作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理解源语言文化和转化为目的语言文化的过程。因而文化语境在翻译的两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李白诗歌为例,探讨了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具体的翻译方法。作者研究了语境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语境的分类,着重讨论了文化语境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并且从文化语境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四个译本中的主要翻译策略,同时指出了语境翻译学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面对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涵双重美学标准在译文中难以共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翻译即交际的本质,接着进一步发掘出诗歌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从而论证诗歌翻译具有交际行为的本质。诗歌译者在遵守交际中的言语解释性原则与认知语境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把握其定义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审美视点和言说方式上,重新发掘和阐释它背后所表达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以散文为参照,深刻地开掘出诗与散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巨大分歧,力图在诗歌观念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有更为辩证和综合的理解,从而靠近诗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何其芳早期文学思想在他诗文创作中的主要体现,认为贯穿其早期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就是:"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而何其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浸润,新月派诗歌的鼓舞和激荡以及西方文学的多元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语境观分析了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分析了人类理解文本方式的特点,得出翻译是个延绵不断地寻找挖掘文本含义的过程的结论。另外,就如何在诗歌翻译中寻找最佳关联,传达意象的隐义方面有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诗歌翻译的几个概念问题、译诗问题、译诗研究问题的阐述,明确诗歌翻译的内涵,肯定其可译性,提出要加强诗歌翻译评介,突出风格翻译,倡导迎难而上和严谨高尚的诗译道德。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联系现今国内文学翻译领域的现状,从翻译自身的规律,译者的地位以及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情况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高校翻译教学特点试探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刘半农在“五四”前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和诗歌,涉及多国作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所译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注重情节的生动和结构的新巧,语言流畅,虽然存在改编、译述的情况,但大多能忠实于原作。所译诗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风貌,并逐步打破了古体形式的限制。刘半农这一时期的小说与诗歌翻译,有助于当时的中国读者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实践也不无启迪,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吴琼 《考试周刊》2011,(58):23-24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不仅带领人们找寻自由的天堂,在思想上更有如一阵清远的春风吹进陈腐的中国大地.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此时诗歌翻译的风潮空前袭来——西方崭新思想的进入,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文学创作者不断追求书写内容的重构更让这股风潮如洪水之势。  相似文献   

18.
傅浩 《中学生英语》2022,(3):4-5+1-2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19.
在法语诗歌的翻译中,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探讨法语诗歌翻译的创作语境,即社会文化语境、原诗作家的情感经历语境以及诗人的写作风格语境,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在准确认知诗歌语境的基础上,法语诗歌翻译的四种可实践性方法:得情忘言、对号入座、古体新诗和音律再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其艺术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陈彦 《考试周刊》2010,(38):28-29
语境作为语言学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语际翻译中,语境对语义都起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深刻地理解源语语境所隐含的信息,才能对译入语的词义选择、表达方法、语言风格和文体形式作出正确的把握,取得较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