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曾被尊为当代新闻界的泰斗。在我国新闻界,赖斯顿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去年12月6日,这位近乎是传奇式的人物久病谢世,享年86岁。次日,美国各个大报都曾刊登专文表示悼念。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阿尔普在一篇文章中说,“赖斯顿是他那一代新闻工作者中最伟大的一位。在他周围汇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和记者,是他们决定了过去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他们将继续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未来。” 就笔者所知,当代美国新闻记者中口碑最好的有两  相似文献   

3.
赖斯顿是继瓦尔特之后美国报刊第一位政治专栏作家,他是在一次访华时被困在火车上的,这是意大利记者伊拉里奥·菲奥雷在《中国相思录》这本书中,透露的基辛格初次访华时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尽管赖斯顿在华盛顿不是尼克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列维坦的事迹也跟着在苏联报刊上消失了。近几年,勃列日涅夫出于他政治上的需要,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苏联报刊这才又开始忆起与斯大林名字紧密相联的列维坦来。本文就是列维坦在苏联《电视与广播》杂志记者访问他时,发表的谈话。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孩提时代,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总要祭灶。在灶台前供些糖果、糖茶之类,磕头之后,把灶王像一烧算是送他上西天。大人们说,灶王爷吃了甜食,就会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家里做的好事,而不说坏话,保佑一家老小来年平安。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天上本无玉皇,地上也没有灶王,所谓祭灶,不过是寻常百姓家为了求得平安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动。那么灶王爷与记者有何相干?有的。君不见现在有些人把记者当作灶王爷,时不时地拿些“甜食”来“祭一祭”;有的记者也不知不觉地当起“灶王爷”来了。前些日子,一位记者朋友突然接到一笔汇款,他实在不明白这笔钱师出何  相似文献   

6.
与太原市国税三分局徐晋甫局长一见面,他就和记者拉起了他的“人经”。时间不长的谈话,记者深深地感到,这位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税官深谙此道。 “带好队,收好税”,无论地税国税,凡在税务部门里工作的同志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用徐晋甫的话来说,这就  相似文献   

7.
“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这是1946年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的题为《短些,再短些》的著名评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话貌似说得绝对了一些,但他倡导报纸发短文的意见是很好的.1957年,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又提到并肯定了这一观点,他说:“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板起面孔办报不好.”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的新著《难以决断的年月》序言和结论,同他去年对俄《共青团真理报》记者的谈话相互呼应,以巧言雄辩之才倾吐冤屈。他在去年8月的那次谈话中说:有人指责他是苏联“帝国”的卫道士,也有人说他摧毁了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2,(4)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明确提出“为读者服务”,而且把是否满  相似文献   

10.
美国记者德鲁·皮尔逊于今年8月7日到南斯拉夫访问铁托以后,美国250家报纸上发表了铁托和他的谈话,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叛徒铁托的言论。这个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忠实走卒皮尔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皮尔逊是美国报纸的著名的政治评论员之一,今年65岁。他从1932年起就成为赫斯特报纸的政治专栏作家,赫斯特报系的“帝王特写辛迪加”把他的专栏《华盛顿花絮》供给各报。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时,有时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这时记者要有能够使他(她)开口的方法和技巧。艾丰同志说过:“记者的谈话和发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诱发式、激发式、自发式。”笔者从采访中体会到,还应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有各种各样机构为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提供讨论、研究的机会。不过,绝大多数是临时性的,专门从事培训在职编辑、记者的只有美国新闻研究所(API)一家。美国新闻研究所创办于1946年,发起人为斯贝隆·布朗。最初,研究所设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大楼,1974年迁移到弗吉尼亚州的赖斯顿。新址除了设有视听觉装置的两个大会议室外,还有八个小会议室,以及阶梯教室、图书馆。美国新闻研究所的最高机构——理事会,由18人组成。美国共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媒介在宣传上为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而向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或者对某个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权威人士、有代表性的人物,提出问题,求得解答,然后整理成文发表,这种消息文体,可称之为谈话记。谈话记,“资格”比较老.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先后担任过《申报》、《时报》等驻京记者的黄远生,就经常运用这种文体去报道政局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新闻传播媒介采用这种消息文体,是为其政客及头面人物  相似文献   

14.
本报总编辑对记者有一个要求:采访要带上录音机,采访后必须把采访对象的讲话整理出来,精彩的谈话要“原封不动”地用到稿子中去。最近,他亲自带领一个记者组到苏州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美国记者状况分析□蒋荣耀编译赖斯顿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这几乎成了美国新闻界的名言。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与传播技术都突飞猛进,美国新闻界的地位及影响日益显著。然而,这个世纪以来,新闻界也最容易受到攻击和...  相似文献   

16.
新闻文摘     
让名记者“后悔一辈子”的场面尤金·莱昂斯这位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曾谈起过令他“后悔一辈子”的场面。他曾有机会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事先约定只能对斯大林采访2分钟。而2分钟以后,斯大林的兴趣很浓,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而莱昂斯当场却提不出更多的有准备的问题。莱昂斯事后后悔地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些富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可见,哪怕几分钟的采访,事先倘若不准备好供一、两个小时谈话的问题,就不要来到伟人面前。(繁华摘于《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相似文献   

17.
赫鲁晓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应该说,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死后的墓碑所显示的那样,是“黑白相间”的,他既做过一些好事,也犯有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在有音响的新闻中,记者运用听觉而形成的“广播思维”对现场自然的音响人的活动形成的声音,新闻人物的谈话,都能很好地尊重其真实性和典型性。然而,在表现主题音响──人物的谈话中.有的记者往往忽视了提问与插话的艺术,从而使音响报道事倍功半,原因是缺乏谈话的逻辑力量和感染力。电视新闻在有记者同期声的报道中,就摄像记者而言,注重的是“视觉思维”。而作为在镜头前,手握话筒的采访记者,既要注重空间所展示的优势,更应注重的是谈话艺术。行文造句,尽可能地考虑在你的表达中,问题怎样提出显得自然.谈到什么程度才…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预测和控制是一种潜在的操纵行为。而提问艺术的巧妙运用则能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使采访对象的行为能沿着记者预想的采访目标顺利进行。记者的提问应该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每个人都愿意谈自己从事、熟悉、感兴趣的事。因此,记者应事先研究采访对象的爱好、兴趣所在。但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根据不同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1) 漫谈式提问法所谓“漫谈”并非漫无边际地闲扯,而是在掌握谈话中心的前提下,记者采用的一种提同方法。采访一些见识少、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广告专家罗瑟里夫斯向美国公众出售了一个总统候选人——德怀特&;#183;艾森豪威尔,使在当时还是身名未显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一下子成了公众关注的人物。里夫斯的成功,缘于他对艾森豪威尔的全面包装,缘于他的“人是产品的推销理念”。他认为,以人为本的产品,一旦推向市场,同样也就成了为大众消费的商品。而如果商品要有市场,要产生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包装。现在,无论是商界、政界、演艺界、体育界等都在实践着这个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