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2.
孔繁森同志离我们而去已7个月了。在饱含热泪、怀着十分崇敬、惋惜之情报道孔繁森事迹的时候,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思绪像潮水般地涌动,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作为改革开放时代一位新的杰出人物,孔繁森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孔繁森同志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也是我们新闻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的榜样。我们要诚诚恳恳地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品质、人格,学习他爱人民的崇高境界。新闻事业离不开坚强的党性,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耳目喉舌,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对我们进行党性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无私奉献教育的生动教材。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言行一致,向别人宣传,首先要自己学习,教育别人,首先要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4.
孔繁森,一个为时代添彩,为党的形象增辉的名字,从世界屋脊传向祖国四面八方,传到各族人民的心里。人们无不为他的因公殉职而悲痛,为他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最近,江泽民、李鹏同志分别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以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  相似文献   

5.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永远地走了。他的死并不壮烈。一场极平常的车祸夺去了他50岁的生命,他甚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就匆匆告别了所有他爱和爱他的人们。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当我遵《青年记者》之命提笔写下这几行文字时,忽然想到孔繁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个月了,五个月的时间足以使我们忘记许多生生死死的人间平凡事,然而孔繁森的死在山东、在西藏、在全国引起的反响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来愈强烈,孔繁森的事迹也差不多可以用家喻户晓这个词来形容了。也许,出现这种不寻常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物欲横流、商品大潮涌动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芸芸众生中间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在清贫中真正保持着人的尊严、苦守着自己精神家园的人,他的精神和情操,使无数人的灵魂为之震撼,也使他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一个民族才不会变得平庸,一部历史才显得辉煌。 孔繁森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今年4月6日,由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为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而落泪,为他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为我们党有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而自豪。 作为参加孔繁森事迹报道的记者,这次采访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灵魂的净化,一次  相似文献   

7.
记忆,2006     
2006带着那么一点忐忑和憧憬、带着那么一点遗憾和鼓舞、带着那么一点幽默和羞涩毅然决然地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看着时钟冰冷的指针刻板的走向下一个新年时,心底里多少都会有那么一点浅淡的余味和感伤。2006,我们该怎样记住你?  相似文献   

8.
徐园 《新闻实践》2008,(9):19-20
如今,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出现在了新闻报道中。媒体该怎样把握,怎样取舍,怎样解读其背后的丰富内容?本刊采访了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王美福。《新闻实践》:数字是抽象的,而新闻是具象的。但是像GDP、CPI等统计数字,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也为普通百姓所津津  相似文献   

9.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一名援藏记者,我与孔繁森有过许多次交往,并在他生前就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  相似文献   

10.
今年11月29日,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因公殉职10周年。多年来,我常想,能与像孔繁森这样的先进人物接触,能近距离地感受孔繁森的精神世界,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孔繁森的事迹和风采,这是一名记者的荣幸。而我,更是珍惜这一似乎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距今已经8年多了,作为一名援藏记,我与孔繁森有过多次交往,并多次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作。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我可以说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丰碑不尽的思念──回忆孔繁森事迹宣传的前前后后沈开运人民的好儿子,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印入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心田。我有幸和孔繁森同志在阿里、在新疆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难忘的日子,在他不幸以身殉职后...  相似文献   

13.
国服的疗效     
北宋亡国那年,陆游刚学会爬,对于金兵怎样横扫中原,怎样攻占京师,怎样像牵狗一样牵走徽、钦二宗,他不会有印象。然而毕竟也是两宋之交的人,说起北宋为啥亡国来,他比我们更高明。  相似文献   

14.
有同志教导我们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对待朋友要像夏天,对待坏蛋要像秋天,对待敌特要像冬天。这个同志说得好啊!遗憾的是,这位同志的排比句子只排了四种人。对待男人,对待女人,对待隋人,特别是对待小人,又应该像什么天呢?小人真的是个大麻烦,你也肯定尝过滋味,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对待吧,是不是?  相似文献   

15.
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先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广为传颂,而后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孔繁森的崇高精神和模范事迹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在宣传孔繁森模范事迹的活动中,西藏日报编委会和新闻工作者深受孔繁森精神的鼓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学习英雄,宣传英雄。3个多月来,刊登孔繁森同志事迹和学习孔繁森活动的新闻稿件、文章等130多篇,图片50多幅,社论、评论员文章10篇,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我们在过去对  相似文献   

16.
沉溺网游成为中国众多家长们的巨大心病,但社会上声势浩大的声讨网游运动和政府的防沉迷措施,却不见得有成效。我们该怎样认识网游,对待网游?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告诉我们: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入手,找出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必由之路;而一旦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知道该怎样对待这一事物了。胡耀邦同志的《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就是运用这样的辩证法引导我们去正确认识党的新闻事业的本质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对新闻语言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新闻中的陈言套语是要束缚人民思想的。这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这次到下面去,感触很深,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不开展,路子不新,旧的语言太多。县委书记汇报,讲的还是有多少宙地,亩产多少斤,春种秋收那一套。问他科学技术怎样,商品生产怎样,畜牧业怎样,食品工业怎样发展的,他得找有共局长,自己讲不清。在下面“左”的东西有,但更多的是习惯势力,习以为常.新闻报道老框框有的是。报上经常讲“活而不乱,  相似文献   

19.
从西藏采访归来,就不断有人问我们: “孔繁森的事迹真的那么感人吗?” “老兄,说实话,你们写的报道到底有没有假?” 听了这些问话,作为曾被孔繁森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心灵受到巨大震颤的我们,心里觉得很不是味:千里迢迢流着眼泪采写出的稿件尚不能完全得到人们的信赖,既为自己鸣怨,也为孔繁森叫屈。 作为记者,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近年来,有极少数典型人物报道,夸大事实,把话讲得很满、很绝,形容词、副词用的过多,在笔下有意无意地下些溢美的功夫,或拔高,或夸大,使得有的先进人物宣传,如过眼烟云,墙内开花墙外香。对孔繁森这样一个重大典型,一些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更多的是想进一步了解孔繁森事迹报道的幕后新闻。为此,我们特把赴藏采访和写作的一些情况披露于此,算是对朋友们的一个答复。  相似文献   

20.
写稿三要     
面对一个新闻事实该怎样观察,怎样认识,怎样把握其本质。通过自己写稿18年的经历,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多方位观察事实。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因观察角度不同得到不同的感受。比如,去年我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