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2.
13世纪之前蒙古人何时过年,学界至今仍采用160多年前布里亚特蒙古学者班札罗夫提出的阴历九月初一说.这种说法不是从历法出发,故其结论带有颇大随意性.笔者根据古代蒙古人采用“草青则为一年”的物候历和蒙古草原上的草至“四月始青”,考证出“孟夏月十六”才真正是13世纪前蒙古物候历的新年,是物候历春之首月首日.“夏之首月首日”指的则是阴历七月十六.还附带解释了“查干萨日”和“鄂尔多斯历”.  相似文献   

3.
哈木尔图案作为蒙古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己成为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品牌之一.哈木尔图案已经应用到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受到蒙古族人们的普遍喜爱的图案艺术,成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哈木尔”是蒙古语,译为鼻子,所以人们把哈木尔图案统称为“鼻纹”.此纹样在蒙古人心目中表达的是“福禄承袭”、“万物和顺”,“生命永续”、“生生不息”,以至于生命之树常青并且幸福绵长等永续不断的含义.哈木尔图案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雒国盛 《华章》2008,(18):26
纳质,是蒙古大汗强制向被征服国家或民族征取质子,"取质以邀信"的一种政策.由于蒙古族是一个尚"质"的民族,因此纳质也成为了蒙古的一个传统.蒙古汗国初期的质子绝大多数被充入到怯薛宿卫组织之中,质子入侍与怯薛宿卫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二者对蒙古汗国的政治统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褚晶 《语文知识》2006,(7):18-18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啊,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 《敖包相会》这首歌在我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相信有许多人听到这首歌,会把“敖包”当作蒙古包,并且会联想到这样的场面:在广阔的草原上,美丽的月光下,小伙子站在蒙古包旁耐心地等待着心爱的姑娘到来。其实,“敖包”在蒙古语里是“堆子”的意思,也叫“鄂博”。它用石、土、草等堆成,是蒙古人用作路标和界标的,和山差不多,但没有山那么高。旧时蒙古人曾杷敖包当作山神、路神的住地来祭祀。  相似文献   

6.
动词不定式在英语语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对于语言类型不同、语法结构迥异的蒙古语提出动词不定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蒙古语-qu动词与不定式动词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即它们“兼具动词与静词特征”这种双重性,但不能因为英语(等)的不定式动词一般都可以用-qu动词来翻译,就可以得出后者亦即“不定式”这样的结论.从蒙古语-qu动词与英语不定式的“非限定性’意义、句法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看,“蒙古语有动词不定式”的见解不符合蒙古语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蒙古长调在蒙古语种,被称“乌日汀哆”。“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有的书和相关论文中,直接称之为“长歌”“长调歌”或者“草原牧歌”等。蒙古长调具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灵活,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华丽的装饰性等特点,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演唱形式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蒙古长调在蒙古语种,被称“乌日汀哆”。“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有的书和相关论文中,直接称之为“长歌”“长调歌”或者“草原牧歌”等。蒙古长调具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灵活,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华丽的装饰性等特点,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演唱形式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卫国 《学习之友》2010,(4):52-52
蒙古地广人稀,近千年来,蒙古人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也就养成了他们粗犷、恬然、雷打不惊的性格。 蒙古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可蒙古人出手却很大方。存钱对大多数蒙古人来说是根本不懂的概念,他们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了就到处举债,所以在发工资时,也常常是人们互相还债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的势力,普遍地深入于一般社会,其虐害的影响,也连带地扩大.  相似文献   

11.
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唐时称“蒙兀室韦”。这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源地在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上游。约当公元八世纪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公元十一世纪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广袤草原上,聚集着很多部族,有蒙兀部(即蒙古部)、克烈部、翁吉剌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乃蛮部等。当时蒙古还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待到蒙古部统一之后,蒙古之称就成为草原各部的通称了。  相似文献   

12.
我曾听到过不少的同学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汗”字读错了音。这个“汗”字应该怎样读呢?得从“成吉思汗”的来历谈起。古代的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落,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到了公元12世纪时,蒙古各个部落与相邻的各民族逐渐加强了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一、“明代蒙古”“明代蒙古”是中外史学界常用的概念,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同义,且经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由于“明代蒙古”一语简洁明了,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十四至十七世纪蒙古”。我们认为,北元——蒙古与明朝是并峙的两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南北朝。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北元——蒙古从总体上讲并没有隶属于明朝,那么“明代蒙古”之说能够站得住么? 我们的回答是:二者并不矛盾,“明代蒙古”这一术语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叫张凤仙的女人,她整整一生都没有要自己的孩子. 但有6个汉族孩子喊她“额吉”.在蒙古语中,“额吉”是“妈妈”的意思. 这6个孩子,都是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中她收养的来自南方的孤儿.  相似文献   

15.
在蒙古语族语言中 ,联合格、工具格、集合数、复数之间存在着采用一种词缀形式的现象 ,透过这种现象看到这些语法范畴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义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就是对有关事物的“总括”的意义。依据这种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蒙古语族语言中存在的 -la和 -Gッ la或 -Gッ lッ ,-Gala,-Gul 等词缀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了 -Gッ la或 -Gッ lッ ,-Gala,-Gul 与蒙古语集合数词缀 -γula,-güle,认为它们具有同源关系。它们都是由早期“二”的集合数词经过长期的语义虚化和语音演变发展来的 ,具体到蒙古语集合数词缀 ,它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的演变 :早期 qoyar“二”+ -la( <-lan)“集合数词缀”的集合数词 * qoyarlan“两个一起”经历了 * qoyar+ -lan→ * qoyilan→ * qoilan→ * qulan→qula〉 -γula~ -güle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二○六年,成吉思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蒙古”的名称下,统一各个部落,建立统治秩序,奠定了蒙古国家独立的初步基础。蒙古各部落的统一是符合蒙古人民利益的。十二世纪末期,蒙古地区处于“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①的状态,各部落政治状况非常混乱,几十个大小部落和氏族,彼此连年混战,互相掠夺和杀戮,以致生产遭到破坏,牲畜日渐减少,部落之间交换被阻塞。各部落广大牧民渴望和平,期待产生一个伟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蒙古走向统一。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便是蒙古族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政策的实施,内蒙古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牲畜作价,户有户养”、“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双权一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和影响使蒙古族地区的社会作出了相应的变迁.蒙古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社会变迁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上.改革开放以来牧民的生产方式变迁比较突出农业化比例增加、传统牧业生产缩小、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十三世纪初,崛起于额尔古纳河畔的乞颜部落。在其首领铁木真的统帅下,一举统一蒙古各部落,结束了草原“百袖图”式的格局。从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挥动着“上帝的神鞭”,自东向西掀起了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在当时的震撼和冲击,以及投下的“七个世纪的历史长影”,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由倪健中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国是论衡》丛书之一——《风暴帝国》(上、下)是近年来蒙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部解读蒙古族这个游牧民族兴衰变数的力作。《风暴帝国》这部96万字的著作,以宏阔的时…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后裔为领主的部落,元朝灭亡后在蒙古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491年达延汗统一东蒙古,科尔沁部虽然没有被纳入东蒙古左右两翼六万户,但它参加达延汗的统一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蒙古文献记载,当时科尔沁部号称“二十万”,在哈撒儿后王统治下单独成为一个“万户”,被尊为“阿巴噶科尔沁”,成了整个北元历史上的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后来,由于科尔沁部封建主们在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并为它做出了汗马功劳,在各个方面享受很多特权。清代,哲里木盟嫩科尔沁十旗以及昭乌达盟阿噜科尔沁旗、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茂明安旗、乌喇忒三公旗,均由原来科尔沁部人构成。今内蒙古自治区二百多万蒙古族人口中,科尔沁人大约占70%。因此,研究科尔沁部起源与变迁成为蒙古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上对亚非拉国家侵略的同时,也疯狂地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妄图把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纳入苏修全球战略的轨道,加紧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苏修以“教育援助”“技术合作”为名,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大肆渗透和掠夺,突出地暴露了它侵略扩张的野心。苏修派遣大批“教育家”前往乌兰巴托,直接控制了蒙古的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甚至侵入蒙古的许多中学。他们亲自指挥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垄断了蒙古的教育大权,全盘搬用苏联修正主义教育体系,使蒙古的教育“全盘俄化”。蒙古教育界的某头面人物,在吹捧苏修的所谓“援助”时也公开承认,苏修的教育“不论过去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