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据悉,这一名词是美国环境记者戴安·达玛诺斯于1996年首先提出的。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带来任何异常影响,而以类似激素的方式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环境激素”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则使生物体原有的内分泌机能出现紊乱.即使摄入微量,也会导致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引起生殖系统功能失调、雄性精子数量祛少.以及免疫机能下降等。最近,日本帝京大学发表的一份对该校34名男生进行男性精子调查的报告表明:男生…  相似文献   

2.
环境激素,英文叫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 cals或endocrine disruptors,直译叫做“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环境激素是指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到环境中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对于激素,大家并不陌生,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对人体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科学家认为,“环境激素”是指释放到环境中能导致内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它包...  相似文献   

4.
佟玉洁 《学语文》2005,(7):45-47
激素是指生物体内分泌的、调节其生长发育的物质。环境激素则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生物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产生影响,在体内主要起雌激素和抗雄激素作用(也有起雄激素作用的),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外因性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5.
①英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鱼会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鸟类吃了含有杀虫剂的食物产卵减少,蛋壳变薄,很难孵出小鸟,一些鸟类甚至濒临灭绝。专家们指出,罪魁祸首是环境激素。②环境激素是指那些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类似的作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又称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专家们已经筛选出70种化学品为环境激素类物质,其中有7种最危险的多用来制造人们…  相似文献   

6.
环境激素是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通称为“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据美、日等国的研究,这些化学物质包括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农药滴滴涕和一直用于电器产品的多氯联苯等近70种有害物质。因此,目前无论人类还是野生生物几乎都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之中,地球遭受环境激素污染的问题已同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破坏一样,成为全球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大患。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佛罗里达州的鳄鱼阴茎变小,只相当于正常的1/4;在非洲,雄豹的睾丸停留在腹腔内,不能正常下降至明囊;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有些基…  相似文献   

7.
环境激素是指从环境中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并干扰其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能对生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导致人类和动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绝大部分环境激素都是由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使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威胁,现已成为继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之后的又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大约有8万种化学物质直接为人类所用,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但这些有害物质并非都是环境激素。  相似文献   

8.
横滨市立大学理学部的井口泰泉教授介绍自己的研究时,第一次将亲和性差的‘科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定义为“环境激素”。具体地讲“环境激素”是指废弃物浓药及食品向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聚集在人体内或加速雌激素分泌或阻止雄激素分泌,致使体内分泌紊乱,影响生殖功能。早在1962年雷切尔·卡索所就在其《沉默的春天》一书中指出,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下降,其原因是撒播的大量农药所致。1970年,美国医生为预防流产给孕妇注射合成雌激素DES(乙烯雌酚),导致出生女婴患子宫癌的恶性事件。此后人们开始担心向环境释放的大量PCB(…  相似文献   

9.
据来自正在东京举行的日本农艺化学会年会的消息,日本科学家在海水中发现了能够完全分解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细菌。 取得这一科研成果的是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的酒井清文等人。他们把化学物质双酚滴入从附近的濑户内海中取出的海水里,希望从中培养出能够分解这种物质的细菌,结果如愿以偿。他们发现,有一种细菌在20到30天的时间内百分之百地分解了双酚。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象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它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影响,而是以激素的形式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精子数量减少、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等现象。双酚是一种化学物质,是制造食品容器等塑料的原料,它有打乱动物内分泌功能的危害性,因此被日本政府指定为环境激素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环境激素是人类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面临的又一全球性问题。环境激素干扰生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环境激素的来源及其特征,揭示其严重的危害性,强调了控制环境激素污染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对高等动物的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人教1990年第一版的高中《生物(必修)》第126页作如下叙述:“高等动物与人一样,体内有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和垂体等多种内分泌腺。这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具有调节的作用”。人教1991年第一版《生物(选修))第143。144页也作意思完全相同的叙述。如此叙述必然使中学师生产生这样的概念:l、“内分泌系统就是由内分泌腺组成的”(人教1993年第一版《生理卫生》第107页作的叙述);2、激素只是内分泌腺体的产物,或者说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才是激素。此概念在知识上显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教…  相似文献   

12.
环境激素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激素由环境进入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蓄积,通过激素样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对人类健康和动物造成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对环境激素的概念、主要类别、对人类健康和野生生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册)教材中“排泄”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笔者认为教材中将二氧化碳称为“废物”是不确切的。理由有二:1.二氧化碳在高等动物体内参与体液调节。此点在初中《生物》教材《激素调节》(P105)一章中是这样阐述的: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以外,还有新陈代谢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有调节作用。当血液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时,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2.二氧化碳参与部分物质的合成。如二氧化碳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英国近年来的一项调查报告证实,由于“环境激素”的影响,雄性动物有发生雌性化的严重趋势。生活在工厂排放污水河流中的石斑鱼,有60%发生了变性现象,不少雄性石斑鱼竟然能排卵,并且出现了两性鱼。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的一类有害物质,它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起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从而导致这些动物的内分泌紊乱,生殖机能失常。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植物的向性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内容,与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细胞分裂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探索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率先提出“生态学”概念。1979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应该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各种教育活动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作为高级精神劳动的新闻出版工作是一种需要美、客观存在着美,并不断创造美的重要工作,它…  相似文献   

17.
“内分泌调节”一节选自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新教材第七章“生物体对信息的调节”第2节,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五种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如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下面,结合本人在“内分泌调节”一节中创设情景方面的多次实践和修改的过程,谈谈在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作为环境方面的一门前沿选修课程,应减少工业时代环境激素危害潮流而开设,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增强学生环境危机防范意识,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减少环境激素危害的思考,以提高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生活素养和社会关怀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环境激素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我们把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以其毒理作用分为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两大类。然而,环境激素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类损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因此,有的科学家将这类物质称为“第三类损害物”。  相似文献   

20.
1 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在生物圈的高度,描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这节课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辨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为下一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