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闽都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规模涌入并开展了出版活动。传教士在福州开展的出版活动,具有非赢利性,前后期差异,世俗性等特点,它促成了中文印刷技术向近代化转型,同时也为福州培养了大批近代出版人才,从而促进了福州出版业的近代化。传教士在福州出版的大量西学图书和近代报刊,促进了"西学东渐";传教士也通过著述对晚清福州的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考察,开拓了闽都文化"西渐"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学校开设了“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自身特长,我设计了“民俗手工坊课程”。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许多民间工艺后继无人,甚至渐渐失传。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民间工艺美术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民间工艺的兴趣,逐步掌握民间工艺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序幕,古老的中国蹒跚地踏入近代社会。从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大变化,民俗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江苏近代化的发展“居全国的领导地位”,而苏南近代化程度之高,又“在地区之上。”因此,探讨苏南地区近代民俗的变迁,不仅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近代化行程中社会结构嬗变的相关性与整体性,而且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的区域性差异,其意义之重要显而易见。[变化之一:生产民俗]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民俗学家这样认为,一个社会一旦获得了一种新的征服自然的能力,随之而来的便是传统生产方式中一系列惯制的变更;而经济民俗又成为基础和先导,带来整个社会民俗的移易。苏南大部分地区座落在长江以南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上,地势低平,湖荡棋布,沟渠纵横,故村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民俗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不但创造了服务于生活的工艺,还创作了美丽动人的工艺传说。根据情节的相似性,民间工艺传说可以分成多个类型。民间工艺传说表现了民众的技艺经验、民俗观念和历史记忆等多方面内容,是民俗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艺术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俗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文化积淀,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的民俗变迁反映了这个地区社会的变迁过程及程度。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它必然引发民俗变迁,而河北省(清时称直隶)在整个清王朝及近代社会,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其民俗变迁即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客家地区地处闽粤赣山区,传统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不仅民间工艺的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民间工艺的创新与利用,特别是其经济利益和文化功能的开发更加显示出发展的潜力。因此,加强对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研究及其创新性的设计已经势在必行,设计与研究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7.
近代教会女学对福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烨 《教育评论》2005,(2):89-91
福州是近代全国教会女学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1847年——1860年期间,外国传教士在五个通商口岸共创办了11所女子学堂,其中福州就有3所,占了1/4强。同时,福州还拥有中国近代史上三所教会女子大学中的一所。近代教会女学在给福州社会打下时代烙印的同时,也为福州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福州传统古塔浓缩了宗教文化、建筑技术、雕刻艺术、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诸多元素,是福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闽都兴衰沉浮的沧桑历史。福州传统古塔中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的建造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古塔的石雕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闽都佛教发展状况,宣扬了福州民间的风水理念,体现了福州的民风民俗及其传统的诗词文化,实录了闽港的航行历史,蕴含了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与人文观赏价值,体现了福州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彭勇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4):8-13,22
福州城的左、右、中三卫,设置于明初,其主要职责是防海备倭。卫所的官员和士兵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散居在福州城及附近府州县境,是福州人口的组成部分之一。卫所在其职责运行、群体构成、家庭形态和经济生活等方面对福州的海洋文化、基层社会组织和民风民俗等社会文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闽都文化是在福州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它与区域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闽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务实性等特质,对近代福州钱庄的经营理念、经营过程、发展变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复兴。当今我国的民俗学正处于二次复兴的太好时期。这是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预示着我国民俗学走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民俗学应在国民行为规范、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确立民俗学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内容和时尚潮流。江西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民俗旅游业的起步较晚。本文试图从江西民俗资源的统计、归类着手,浅谈我省有开发价值的民俗风情,并对江西民俗旅游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自古庞杂而繁盛。到了明代,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更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表现方式与当时苏州地方的社会经济环境、天灾人祸、风土民情、社会各阶层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生态的组成部分,作为吴文化的一种文化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它对明代苏州地区的社会风气不仅产生了某些有利影响,也附带着某些不良影响。明代苏州民间信仰影响正邪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小说中,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而都市民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上海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小说描写上海民俗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洋场风情。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上海都市民俗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民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和赖以依存的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变化,民俗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五邑民俗的变化来看,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由禁忌向娱乐发展;由繁琐趋向简单。  相似文献   

18.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