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创业教育"既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创业教育转型的方向。"社会创业教育"因其社会性与创业性,故不同于高校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创业教育",其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商业创业教育有很大差别。高校在"社会创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三种实施模式:学校统筹模式、商学院聚焦模式和专业融合模式,基于这样的发展模式,我国高校实施"社会创业教育"必须明确其定位,在师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支持服务系统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高中各专业需要和社会接轨,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不仅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对脱节等问题,也能使社会各方面发现职业高中专业的优势,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措施: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各专业工作室,倡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生"学工交替模式"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学教育是新生到校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品行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做好入学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要.这项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协调,本文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以培养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以培养新型的职业人才为目标来开展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优势来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职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的一种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高职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玲 《学苑教育》2021,(9):51-52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越多。在获得便利的同时,大量负面消息也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确保其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课题。因此,本文从合作视角出发,在传统"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添加"社会"这一维度,构建"家校社合作"的教育模式,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以期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并具有多维培养目标.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政府的支持问题、企业的积极性问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客观限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也有许多问题来自学校本身,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工学结合"模式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及模式的简单化.可以把实施必修"工学结合"计划和选修"工学结合"计划以及弹性"工学结合"计划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公益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须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属性。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即教育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举办教育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效用较大且受教育者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须坚持教育供给上的公益性。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用外溢性和受教育者的弱势地位决定其公益性属性。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独创性的实现形式,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公益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9.
ICF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整合模式,强调的是将残疾人个体融入到社会之中,追求残疾人功能的全面发展。这种新的理论和应用模式,正是现代聋校教育所倡导的目标,同时也是聋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ICF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现代聋校的康复教育将从身体、个体和社会层面出发,以集体康复、个别康复等的方式,对聋生进行知识、心理、语言康复、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发展聋生的替代性功能,从而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多个利益关系"交叉点"和多个矛盾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还有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共同努力,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态度,还要在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保证流动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12,(3):4-11,3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社会"的挑战与高等教育的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社会"是一种表达终身学习理念的社会形态.较之传统型社会形态,"学习型社会"在知识、学习、学习者、时间、空间等内涵特征方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挑战.而高等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具有正反双重价值影响,应从办学理念与机制两方面做出理性的应答:从理论层面看,应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从实践层面看,应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寻求走“第三条道路”,不断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重建,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学校运作模式、教育评价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固有模式和体制.然而教育变革却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更加泛滥,学校教育远离公平,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反思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建立起终身教育框架下的成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管理制度,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发展的主流。把终身教育理念转化为终身教育行为,应建立全方位的开放制度。实行学分制,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是符合成人学习的教育方式,能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创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以满足不断开发人们的潜能和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回归培养"就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合,学生在大学期间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即"读-工-读"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归教育与固有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性障碍;实践教育与文化理论课容易脱节。为此,要在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基础上改善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真正做到相互服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决策根源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教育决策方面的现实原因。其背后的认识根源则是对“教育受制于经济”的片面强调 ,从而导致仅关注“为了社会的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社会应该成为“为了教育的社会”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校收费与教育机会公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超越了农村家庭承受能力,教育支出戍为“不能承受之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接纳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众化、城市的大众化,引发了教育机会不均等,可能导致“断裂的社会”,贫困将被“世袭”,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因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文化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粗放模式",二是"集约模式"。在当代社会,集二者于一体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机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和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学习化社会的挑战与趋势——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健生  滕珺 《教育学报》2006,2(1):68-76
学习化社会的含义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全世界至少是发达国家已经置身于这样的发展状态。目前,发达国家的学习化社会面临着竞争和技术革新、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缺乏、老年人学习的需要、休闲时代和消费文化的冲击、风险社会的形成以及市场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西方视为新生的机遇,在学习化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很有特色的教育发展趋势:全面整合国家教育系统和资源,在企业中培训职业适应性,推广员工发展计划,重新理解和阐释大学理念,提供灵活性学习指导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开放性学习,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