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一种科学,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所学与生活结合,进而应用在生活上,这样的科学是不是很生活呢?因此,科学来源于生活的发现、生活的总结、生活的实践。科学帮助了生活,生活创造了科学。(一)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因而生活性品质便成为其内在品质。这种生活性品质,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体现为知识目标的生活性品质、能力目标的生活性品质、情感态度目标的生活性品质、价值观目标的生活性品质,在教学内容上它联结了学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未来生活,在教学过程上它使学生体验着人化生活、情感生活、交往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比以往更好了。但改变了的更好的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了,存活的质量提高了,而不是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存活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生活却是异化、物化、去自我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的。因而改变了的生活是须改造的生活。教育作为改造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其改造生活的作用,应超越经济本位,抵抗非日常生活的社会秩序生产原则、利润追逐原则对教育的侵蚀和抵抗自身的组织纪律原则对日常生活的侵蚀,并且教育者应改造自身。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7.
学习生活是学生的特殊生存过程。只有从对学习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生活的关注,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人文性是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中反映出来的人的生活的基本特性体系,表现为规范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理解性与体验性的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学习生活应具有人文性。学习生活的人文性考察,就是以人的生活特性体系为依据,探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当前的学习生活突显了规范性,弱化了生成性;畸显了理解性,远离了体验性;强调了社会性,削弱了个体性。这导致了学习生活中人的失落与学习生活主体的异化现象,影响着学习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因为语文源于生活,而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离开生活来谈语文学习,其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它生长、发育的沃土。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论述不仅论述了语文学习内容容纳了整个生活,而且表明了语文学习对生活的依赖性。 我国著名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他认为,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他设计了“一体两翼”整体教学结构模式。“一体”,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就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学校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社会语言环境的利用等。这一模式从实践上总结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刘国正说;“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枯燥”。 有识之士的种种论述,雄辩地论证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并确切地把生活视  相似文献   

9.
田文山 《考试周刊》2014,(45):124-124
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需求,论述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重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包括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建构知识、践行生活四个环节,分别完成生活主题的确定、生活问题的探究、生活疑惑的解除、生活范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语文教学联系真生活做了有益的探索。编者把8个单元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地进行了编排,顺序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编者为什么把家庭生活排在最前面呢?我以为:这揭示了语文教学联系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孩子们所热悉的。青少年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他们最热悉最亲近的人,因  相似文献   

11.
刘国臣 《考试周刊》2013,(35):57-57
<正>高投入、低回报是当前高中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笔者谈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1.丰富、充实生活,提高写作技巧写作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生活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学生的生活包括间接生活和直接生活两个方面。间接生活来自读物,阅读文学名著,是丰富、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直接生活是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了解其"精蕴",才能将其总结为写作的材料。怎样把材料转化  相似文献   

12.
任韧 《江苏教育》2022,(47):7-11
江苏省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分校的创意生活课程,是立足儿童成长需求、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儿童生活力提升为具体目标而开发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意生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沟通了课程世界、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链接了学生现在与未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4.
黄玮 《生活教育》2014,(3):91-92
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联系生活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用生活事实为知识提供证据、用生活经验为学习提供元认知支持、破除错误的生活经验,实现知识建构、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挖掘生活资源改进生物实验、用生活语言丰富生物课堂教学等七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品德根源于生活。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言“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旨意、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新课改后,随着《品德与生活(社会)》开设,使德育“无生活”的状态得到了一定的扭转,课堂有了鲜活的生活例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以成人的生活去要求儿童,说教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了拔高生活的“成人化生活”教学,教学效果当然也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消费、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本文解读了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特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负面表现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安旅行团在17年的修学旅行过程中,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践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奔赴国难、唤醒民众、团结抗日和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将全团塑造成一个培养生活力的大熔炉。通过梳理研究表明修学旅行的新安旅行团通过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培养了新旅团员六大重要生活力,分别是生活管理的生活力、组织开会的生活力、生利筹费的生活力、文艺演出的生活力、美术出版的生活力、组织学习的生活力。这些生活力成为团员们克服困难、顽强革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指出,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婴幼儿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婴幼儿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生活教育的内容涉及生活自理、交往礼仪、自我保护、环境卫生、生活规则等方面,涵盖了文明生活、安全生活、愉快生活、自理生活等四种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语文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越来越重视植根现实,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能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生活。因此,本文从"生活是阅读教学的有力支撑、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广阔舞台"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生活既是科学教育之根基,又是科学教育之旨归,是科学教育的意义基础。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教育疏离了生活,产生了生活意义危机。回归生活,是科学教育应对生活意义危机的唯一出路。回归生活,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旨归的价值观、拓展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优化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体验、创新教育评价,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