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如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的多是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女神》等;也不时发一点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这说明,很早以来,我国的老报人就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3.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1):28-29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这是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早在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为规范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6.
李林 《新闻三昧》2003,(1):49-49
2000年11月中旬,《工人日报》第三刊登了一则消息:68万脱下路服,905亿资产剥离,五大直属企业11月底与铁道部彻底脱钩。看完这则消息,我立即记下了《脱掉路服,按需裁“衣”》的评论题目,并以半个上午时间,写出了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评论,发表于《铁路建设报》的2000年12月1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7.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9.
祁念曾 《新闻界》2000,(3):45-45
《深圳商报》是深圳特区一张年轻的报纸。作为市政府机关报 ,要增强其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加强新闻理论研究 ,对报纸发展的指导更为重要。九年来 ,我们组织报社员工积极开展新闻研究 ,钻研新闻业务 ,共出刊《深圳商报通讯》47期 ,发表文章500多万字。其中 ,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报刊月报》、《岭南新闻探索》等新闻理论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 ,在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 ,我们已将主要文章汇编为《深圳商报的探索与拓展》一书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既是我们多年来新闻…  相似文献   

10.
金鸣 《新闻前哨》2005,(9):30-30
本刊讯推出“寻访抗日战场”系列报道,开展“抗战小故事”征文活动,出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刊,这是今年随州日报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作出的精心策划。报道形成了气势。《寻访抗日战场》追忆发生在随州的抗战史实,已先后刊发《余家店歼敌》、《夜袭马坪》、《烽火白兆山》、《肖店自卫战》、《磙山,见证中国军队抗战决心》等稿件。报道采用目击者、专家、学者讲述,穿插有关史料,生动、准确。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既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又是一个著名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中国公学的《旬刊》、《文学杂志》月刊、《工作》半月刊、《华北日报》副刊、《民国日报·文艺》等多种报刊,也为《东方杂志》、《一般》及《工作》等报刊撰写过新闻通讯和许多政论,尤其是他曾经在香港大学学习,后又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对国内外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的报刊实践和新闻思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个性。 (一) 朱光潜认为:“报章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反映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很大一部分也得  相似文献   

12.
全景式新闻采写琐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我特意 分别与几位青年记者合写了《灾后反思话水利》、《世纪之交看林业》、《保护好我们的生命线——耕地》、《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走向太平洋——中国开放十五年》、《中国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通信的历史性跨越》、《香港明天会更好》等多篇通讯,这些通讯篇幅都很长,长的有近万字,最短的也有三四千字。这些长篇通讯虽然很占版面,但是,一经播发即  相似文献   

13.
徐剑  柳松 《声屏世界》2005,(2):28-28
卫视晚间新闻大多定位在社会新闻的范畴,从江西卫视过去的《今晚报道》到目前的《新闻夜航》都是如此。经过多年的社会新闻采制.笔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有必要对社会新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重新界定,解决了这个问题,《晚间新闻》的定位也就明确了。  相似文献   

14.
何学元 《新闻界》2000,(2):58-58
基层通讯员的最大优势 ,就是能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 ,抓到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活鲜鲜的新闻。去年元月下旬 ,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深入旺苍县高阳镇向阳村改土工地 ,我随同到现场采访 ,见他在凛冽的寒风中和农民亲切交谈 ,了解群众的负担情况 ,告诫基层干部“千万要爱惜民力”。我看、听、问、记四管齐下 ,抓住这些生动的情节 ,写出《省委书记来到向阳村》 ,在《四川经济日报》和《广元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近年来 ,我先后采写的《农家妇笑答洋博士》、《朋友县长“够朋友!”》、《“厅长是个老把式”》等数十篇现场短新闻 ,因其…  相似文献   

15.
王德贞 《青年记者》2005,(10):61-62
9月8日,《重庆晚报》以《铜梁母亲索爱心捐款上瘾》为题,揭露了一个自称陈明书的妇女,以“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女儿的大学学费”为由,寻求媒体支持和社会捐助的骗局。在这篇报道之前,《重庆晚报》分别于7月30日和9月6日,以《从不穿裙子的美女状元》和《无钱买书包高考得第二》为题,对陈明书女儿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父亲从事新闻工作已30多年了,也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2000年退休后,从有限的退休金中自费订阅的刊物首推《新闻爱好者》。一晃4年过去了,《新闻爱好者》成了父亲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整整齐齐堆满了大小书柜的《新闻爱好者》是些,一查,父亲的《新闻爱好者》不见了,问我妈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2,(10):10-11
7月18日至8月3日,《湖北日报》陆续推出了九篇评论员文章。其中,前五篇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要”为论题(《要善于破解难题》、《要以务实为本》、《要做学习型干部》、《要筑牢道德防线》、《要把群  相似文献   

18.
记者既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新生事物的发现者;新闻的本质在于发现,写作在其次。目前,新闻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如何发现新闻?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比较权威的是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中国记者》1997年第6期上发表的《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的长篇文章,以及前不久出版的《记者的“发现力”》的专著。所以,笔者一度认为:如何发现新闻是个大题目,不是什么简要的公式可以概括了的。但是,看了《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转自《发明与革新》杂志的一篇短文———《科学发现的公式》后,笔者的想法改变了。《科学发…  相似文献   

19.
时下,许多媒体都在绞尽脑汁挖掘各种新闻资源,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而很容易被现代报人所忽视的读者来信,恰恰是一种开掘不完的新闻资源,它所折射的新闻信息也取之不尽。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和《解放军报》的《读者之友》等专栏和专版,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就因为这些专栏或专版紧紧依托了读者来信(包括读者的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抓住了受众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5日,《中国青年报》二版发表本人采写的《洞庭大规模退田还湖》一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朱镕基总理竟注意到了这篇并不起眼的短文,当即批示:“关根同志:这篇文章写得好。朴实无华,思路清晰,散据说话,令人信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批示:“请光春同志告新华社发通稿。送请周强同志阅。”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同志批示:“请中青报以总理批示为动力,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力度,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随后,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