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  相似文献   

2.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视角回眸刚刚过去的20世纪,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刚刚辞世不久的朱绍禹先生:因为他在将近六十年的教育人生中,为这个领域的学科建设、学会组织、学人培养倾尽了满腔心血:为这个领域优良学风的传承开创了精神先河。  相似文献   

3.
惊闻朱绍禹先生于2008年5月9日14时去世,我们万分的悲痛并致以沉痛哀悼。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正当商议接待朱绍禹先生讲学之际,忽然得知他病重的消息!我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回想去年底先生来绍兴时,虽已86岁高龄,但座谈、讲学、游访……兴致勃勃,声如洪钟,神采焕然,怎么一下子就一病不起了呢?我马上从杭州飞往长春,到医院探望了病榻上的先生,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全国教学艺术研究中心、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研究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和语文教学论学科点,以及许多关心他的领导与朋友表示了慰问。大家一心祈求并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岂料没几天,五月九日,先生竟驾鹤西去!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月,正当商议接待朱绍禹先生讲学之际,忽然得知他病重的消息!我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回想去年底先生来绍兴时,虽已86岁高龄,但座谈、讲学、游访……兴致勃勃,声如洪钟,神采焕然,怎么一下子就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学贯古今、融汇东西,是现代中国学术的前驱。卞孝萱先生经过多年研究,撰成《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一书,对上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学术源流作了一次多方位的回瞻。其对于国学大师的研究,不但有微观探求,而且有宏观展示,不但有生平和学术研究等,而且有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和文艺思想等更深层次的探讨,相当全面系统,就像一把解读国学大师的钥匙,让我们对于国学,对于国学大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再过二十多天,通儒大师、国学大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将迎来自己93岁的寿辰;然而,这位一生攻克了无数学术堡垒的老人却最终没能战胜病魔,6月30日凌晨2时25分,一代学术大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大医院与世长辞。作为一名在书法、绘画、汉语言文字学、古典诗词及文物鉴定等方面均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研究的不景气是当前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广大理论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视野和宏伟的理论气魄,教育学从基本概念到整个体系结构都明显地打上了前苏联教育学的痕迹与烙印,至今一些教育学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难脱其臼。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通过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整个体系与框架结构的深刻剖析和多维度、多视角的系统阐释,在秉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其源流,匡其谬误。究教育学之真性,通教育学之根本,以独到新颖的灼见,  相似文献   

9.
李学勤先生是学界高山仰止的史学大师,也是惠泽学林、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我第一次拜访李学勤先生是在2003年10月13日,至今已10年。2003年10月,正是我校专升本的关键时刻,我尊学校领导嘱托,撰写了《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一文,经梁涛、宫长为二位引荐,第一次拜访了李学勤先生。经李先生审阅指正,并题签"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和拙作一起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为学校专升本顺利通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敦煌学的发展来看,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学术界振奋精神,振兴敦煌学事业的发展阶段.季羡林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为之呼吁,为之奋斗,终于在1983年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而季羡林先生作为学贯东西的专家,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会长.那以后,中国的敦煌学就在以季老为首的广大学者不懈努力下发展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走上学术道路。由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创始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首次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对战国各种文字作综合研究,促使战国文字研究学科形成。首次推测洛达庙类型文化属于夏代。跟随侯外庐先生从事思想史研究。揭开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遭迫害而死的隐秘真相。60多年过去了,李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并日趋完善;他推测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等学术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进一步验证。虎年春节前一个晴朗的下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宫长为研究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泽文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任会斌博士撰写了两篇专题论文,与访谈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让我们先来说一说"上课须知"的来历及其内容。启功先生(1912—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和文物鉴定家。他高中未毕业,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只好以担任临时教馆先生和卖画来熬日子。1933年,21岁的启功经他祖父的老世  相似文献   

13.
7月14日 晴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真话能走多远》、《忆往述怀》、《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诉说的平静。对于季老的著作,我想我穷尽一生恐怕都难以读完。季老的著作要慢慢读,但季老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  相似文献   

14.
世界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诞生于浙江省嘉兴县。少年时,他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容易。他喜欢独立思考,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15岁,陈省身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  相似文献   

15.
<正>张舜徽先生离开我们,转眼间已有17年了,但先生留下的著作,仍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先生治学的精神,仍是我们最好的食粮,为我们指引着学术的方向,鞭策着我们治学的步伐。孔子曰"温  相似文献   

16.
任钟印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史学家和教育著作翻译家。本文介绍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尤其是对其学术创见、学术成果及教书育人的经验做了探讨、总结。其重要学术贡献是:结合现实,对一些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做了诠释、解读,力求回归原貌;对史前教育做了新的探索;对古代东方教育及中西教育史比较做了深入探讨,力求破除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教育学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既面临着走向僵化的危险,也面临着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支撑的反本质主义教育学主张的颠覆。教育存在中具有确定性,教育学知识具有客观性且能通过语言加以表达与理解,中国教育学研究需要追求确定性。基于反本质主义教育学主张的批判性反思,我国教育学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追求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正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他佛学造诣也很高,据云是朱德老师能海上师的继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泰少数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走上学术道路。由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创始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首次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对战国各种文字作综合研究,促使战国文字研究学科形成。首次推测洛达庙类型文化属于夏代。跟随侯外庐先生从事思想史研究。揭开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遭迫害而死的隐秘真相。60多年过去了,李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并日趋完善;他推测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等学术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进一步验证。虎年春节前一个晴朗的下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宫长为研究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泽文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任会斌博士撰写了两篇专题论文,与访谈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走上学术道路。由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创始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首次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对战国各种文字作综合研究,促使战国文字研究学科形成。首次推测洛达庙类型文化属于夏代。跟随侯外庐先生从事思想史研究。揭开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遭迫害而死的隐秘真相。60多年过去了,李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并日趋完善;他推测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等学术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进一步验证。虎年春节前一个晴朗的下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宫长为研究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泽文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任会斌博士撰写了两篇专题论文,与访谈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