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对教育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了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角色。这一主体地位的缺失,如果说在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还能得以默认的话,那么,在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一现象就不容再存在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不仅要求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二者的主体地位同时确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确定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超群意识和超前意识;并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4.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5.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既是一个数师观问题.又是一个学生观问题,两都是重要的教育思想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现.才能“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3],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数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作者通过对主体论的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新的主体论--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无主体".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作者通过对主体论的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新的主体论——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无主体”。  相似文献   

9.
学生主体论与现代教育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取向。教育要“适合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避性和特点。现代人科学给予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以权利主体,独立主体,能动主体,发展主体属性的解释。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人本教育观,个性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为主导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政策制定体系中,按照制定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精英主体、共同体主体和公众主体三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公众型政策主体模式较之其他两种模式,其制定主体的范围有所扩大,同时,扩大了的政策主体会以其更能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等优势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采用听证制度这一公众型主体模式,对于转变我们的政策制定观念以及在实践中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有可能消失在没有主见的公众意见中,消失在迷失自己的呻吟中,消失在课堂殖民统治中.因此要确立主体的地位,就要把握主体的特点,塑造主体的特点.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具有主见、反思、信任、美德的特点,学生主体具有可塑性、可感性、可选择性的特点.只有遵循主体的特点,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理论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有确定的教材和专职的英语教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常常是教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训练等实现教学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更重要的教师这个主体身兼二任,他既是接受主体,又是表达主体。要搞好中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明确两个主体身份的同时,必须加强主体身份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主体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它是对需要利用司法机制但又缺乏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由国家,社会,个人给予援助,使之克服司法障碍的社会现象,我国司法援助主体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的主体,性质等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14.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责任与问责作为管理的必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却被漠视了。文章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责任缺失的现状,以期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上做出有益的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责任问题具体表现为:质量主体模糊、管理主体错位、责任主体缺失。它们是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责任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它包括政治主体如何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高度思辨的问题,也立足于教育者如何优化认识的效果,以期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三个层次:政治主体、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转化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来讲,政治主体属于认识层面,教育主体属于解释层面,接受主体属于接受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主体新论——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人",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教学主体是有区别的:教学主体是耦合的群体主体,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则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形态。以此来透析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原先"师生之间的外在差距"就转变成为"教学主体的内在矛盾",而这才是推动教学活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19.
渴望创造的主体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再复是新时期坛上一位渴望创造的主体论,其长短优劣皆备于此,其努力的行迹和理论建树既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不可忽视的诸多局限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做一种工具,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自觉能动和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初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构建初中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迅速改变现行的过于强调教师中心、只教不导和学生缺乏主体性等现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主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 )主体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