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2.
在简牍时代,“尺牍”本指书写的物质材料和形制,并非一种文体概念。它是纵长为秦汉一尺(约23公分)左右、以木质薄片为主的牍版,适于书写连续几行、有一定篇幅的内容。作为秦汉时期常见易得的书写用具,尺牍被广泛用于官方行政和士民生活,书写各种文书等大量日常文献,以及私人书信。尺牍书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在后来文人的频繁使用中,文辞与书写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与文书实用书写相对的书法演化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3.
《贺祥麟书信散文集》一书收集自1947年以来贺老的一些文章及大量书信.其内容涵盖面甚广,如有关国内外大事、中外文化、古今礼仪、学术研究、文学评论、山水名胜、异国风情、处世哲学、家居闲情、保健常识乃至个人的感情生活等,可以说俯拾皆成文.阅读此书,除对这位著名学者人生历程及所处的时代加深了解之外,还可以丰富我们多方面的知识,陶冶性情,吸取为人处世的丰富经验以及不少文体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家书抵万金     
我独钟情于收藏书信已有十多年了,至今已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信近千封. 书信在收藏领域里是一个起步较早而参与人数始终不多的项目.在古代,书信是人类除语言之外用来交换意见的主要工具.早在人类发明纸张以前,就已经有了写在布帛、竹简、木版上的书信.从那时起,书信便成了古代收藏家们的收藏对象,尤其是一些社会贤达、文人骚客的书信,更是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由此一代一代传下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如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唐朝韩愈的<答李翊书>等,就是书信中的精品,现在已成了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何之洪 《大观周刊》2011,(14):171-171,70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文体的要求为“切合文体要求”。什么叫符合文体要求?其含义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四大文体”。高考命题,有时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有时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在考试中。我们一定要弄清试题在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要读懂题意。第二,指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一般来说,选定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编故事就要写得像故事,选定了写说明文就要写得像说明文。尤其是如果选定了写应用文,就一定要按应用文的一般格式去写。比如书信要有称呼和署名,日记要有时间(可以是虚构的时间)等。  相似文献   

6.
去年,<新闻与写作>发起过一场关于新闻文体创新的讨论.笔者发表过不成熟的看法:当前迫切的问题是文体的规范使用.半年以后,笔者对自己的这个看法更加坚定了.笔者有个可能不准确的感觉:新闻文体的规范和正确使用,在全国新闻界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个感觉,来自于2009年中国新闻奖的选送作品公示.  相似文献   

7.
书信留真情     
我的家庭档案里弥足珍贵的就是那79封书信。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年代久远的一封信,是1986年12月12日表姐写给我的只有1页的平常家书。那时表姐刚上初中一年级,我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众多表兄姐  相似文献   

8.
媒体各取所需使专题报道出现文体与框架两种不同的走向.电视专题报道作为一种长篇报道的体裁经常使用;而报刊专题报道单篇的似文体,多篇的似专栏;网络专题报道基本上是框架加链接.从功用、特征、要素看,专题报道作为一种文体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和文体衍化规律,作为文体的专题报道与作为报道框架的新闻专题应该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王伟国 《兰台世界》2005,(14):22-23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新闻文体正在变革.我认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逐步形成新的边缘文体,可以是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通讯是和消息、特写、调查报告并列的一种新闻体裁;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讯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散文通常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在这一点上散文接近新  相似文献   

11.
忆廖公     
由于搬家,花费了几天时间把书籍、报刊、信件、手稿清理了一次.当我重读前辈杂文家廖沫沙同志生前寄给我的一篇文章手稿和5封书信时,心情仍然十分激动.今年12月27日是廖公逝世5周年,特撰此短文,以表示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2.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对书信,特别是名人书信的收藏与保管。从人们收藏与保管书信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写信人自己收藏保管。古时,官场有退还书牍的风气,特别是对名人显宦的书札,收信人都细心保存,日后将其退还,以示敬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书札汇编,大都是以此种方式集中收藏保存的。也有写信人自己保存底稿的…  相似文献   

13.
时近岁尾,照例要整理书稿.我从书柜中翻出一叠书信,翻检中,发觉一封落款<收获>的来信.这是谁的来信?因尘封较久,我已不记得与<收获>杂志有过联系.打开信封一看,原来是文坛前辈、著名作家吴强同志给我的来信.  相似文献   

14.
桑健老师:“概论”这门课程结束了,我有幸作为您编的《图书馆学概论》这本教材的第一批学员,从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识和启发。如果把它们归结起来,就集中反映在您的“系统的收藏和个别的检索”这一观点对我所弓泼的联想上。仅此一点似乎已足以证明您的讲课乃意在授渔,而非鱼也。通过对“概论”这门功课的学习,使我在图书馆学方面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思想水平也在由低级状态的迷惘向高级状态的迷惘过渡。于是就选择了“书信”这一文体来试着谈谈自己在迷惘中  相似文献   

15.
一封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书信,是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写给一名军史编辑的。当这封只有一页纸的书信送到收信人丁芒手中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写信人早已作古,收信人也是88岁高龄的老人。完全是出自偶然,我为这封跨世纪的书信的送达,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体日益分明与细化的今天,已经很少读到跨文体(或者说淡化文体)写作的文本了。但我始终坚信,不受文体束缚的自由写作是可能的,不好明确界定文体的文本是可以存在的。也就是这一理念,使我在阅读作家胡廷武的新著《九听》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个性文本对于一部作品的重要性,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个性化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梦破灭以后,我上网打坐。经过了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的闭关上网.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最优秀的中文文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一切文学在我面前被我深邃的目光所洞穿.一切奥妙被我一时间全部掌握。我把这种最优秀的中文文体范本裱好.用大镜框挂在墙上。那是一张粉红色的纸.只写着九个大大的汉字。语气从容不迫,却君临一切;直指人心,且简短有力。我从未见过那么具有无限表现力的文体,一切文章由此而生,因此而灭,幻化世间万象,见证一切世态炎凉,一切喜怒哀乐。它写道:"中国人民银行壹佰圆"  相似文献   

18.
试论经济资料综述的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资料综述的特点、文体结构、写作方法等较深入地论述了这一经济应用文体,并以一定篇幅阐述这一文体的写作技法,注重给读者(经济工作者)以写作的可操作性,使广大读者在使用这一文体时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书信藏品中,有一幅精致的贺卡,印有<达摩东渡>写意画和<风骨堂>的钤记.还有表达美好祝愿的出色的书法,这是四川画家戴卫寄赠给我的.这件融高雅画作和精美设计于一体的信物,使我常想起这位巴蜀才子的不凡经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着重指消息)是报纸上的“大宗产品”,应该具有独特风格。有人说,新闻文体是叙述、传播事实的应用文体,应用文体是没有风格的;写新闻不必去讲究什么风格,只要文字通顺,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这看法对么? 新闻是否纯属应用文体?有待研究。就算这样吧,应用文就没有风格吗?古今有不少书信、报告之类的应用文,都因风格独特盛传于世。那末,作为传播不厌其广、影响不厌其大的新闻,怎么可以不讲究风格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