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尽管目前看来语法隐喻研究尚处于欣欣向荣之机,但是,一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包含的内容过多,而且很多内容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二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无法解决语义和语法形式无法割裂以及语义和语法形式的合理融合问题,由此使得语法隐喻理论未来的“消解”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消解”首先发生在术语层面,“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这些术语所遭遇的诸多理论问题可能使得它们最终被弃用或者取代。其次,“消解”也可能发生在理论解释层面,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可能最终导致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一是,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使得词汇语法层的存在受到质疑;二是,对意义动态构建过程的详尽描述和揭示可能消解“语法隐喻”机制的解释作用。最后,语法隐喻理论新解实质是对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从事物发展的螺旋形上升角度来说,“消解”的理论指向性是多维的,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扬弃。  相似文献   

2.
通过随访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状况,发现词汇学习的"石化"会导致英语学习停滞不前、词汇使用僵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扰,无法理解原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可以帮助学生在词汇与其意义内涵之间搭建桥梁,形成两个不同域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消解词汇的"石化",灵活运用词汇。学生通过隐喻学习词汇,不仅可以消解原有词汇的"石化"现象,还可以提高词汇使用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文化看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以及丰富的信息容量使古汉语书面形式从词汇到句式都显得相对精简单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形式局限了古代诗人在叙事描物、表情达意方面的舒展自由。隐喻以活跃的想象拉开了喻依和喻旨之间的审美距离和审美张力,营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功能。隐喻又是汉民族具象、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在语言文化上的镜观,因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极为广泛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质量会影响其意境传达,进而影响译作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从概念隐喻在整个语篇中是否依赖语境的视角,将概念隐喻分为语境独立型隐喻和语境依赖型隐喻,并从隐喻始源域的“多元性”视域对概念隐喻的日译进行分析,认为研究诗词中概念隐喻的日译可以促进译入语读者对原诗词的意境理解,更好地传达原诗词意境。  相似文献   

7.
部分日趋式微的中国古典名词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美感来源的核心机制在于"陌生化".就认知思维而言,自然事物类古典名词主要涉及"隐喻"思维,月令时间类古典名词主要涉及"转喻"思维,颜色类古典名词则涉及这两种认知思维.它们为日常语言系统提供了丰厚的语言资源和文化养料,为审美主体提供了关注万物、感受自然的切口.  相似文献   

8.
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文学或是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在分析概念隐喻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系统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9.
误解是由于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有准确传达他的话语意义,听话人没有准确或全面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的言语现象.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及认知语境,结合实例分析了话语误解产生的原因,指出话语误解是在认知语境的选择、补足与扩展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隐喻的投射以人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不是几何学的机械的投射。通过投射本身对认知隐喻理论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理论看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隐喻问题。首先简要回顾了早期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然后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隐喻进行了分析。隐喻的产生、使用、理解和翻译都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以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为文本,对余光中乡愁诗的隐喻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尝试把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现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中,以检验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基本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隐喻与诗歌隐喻的关系,可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展开的,其展开途径表现为拓展对应关系、增加细节描述、整合多个隐喻和质疑常规隐喻四种。  相似文献   

14.
塞尔在批评比较理论和语义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本文主要对塞尔隐喻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步骤,八项原则”及隐喻理解中语境的作用作了简单阐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以思维为本源、以联想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同时,它又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章依据隐喻的认知观和文化观,提出文化、语境和持续的张力感是隐喻导致跨文化交际误读的主要原因,并断言伴随着文化融合的日益明显化和不断深入,隐喻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误读也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隐喻是概念体系构成的基本方式,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隐喻性思维在认识论上具有的本体论特征。是我们理性思维生长的起源,是构建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传统真理观在隐喻解释上的困境。并指出在语境下研究隐喻语义真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单介绍测量学中古典论和概推度论的基础上,对二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结合模拟案例,以误差的多来源问题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古典论的局限与概推度论相应的优势,以及两种理论之间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隐喻论与象似性同为认知语言学下的重要理论,探讨这两种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并分别介绍了隐喻论与象似性在词汇与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于如何利用这两种理论改进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