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之初     
我是1984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工作的。第一年没有发稿权,由老编辑带着“学徒”,跟着老编辑看稿,但没有署名权。我做编辑从事的第一项工作是给我的“师傅”编辑的一本名为《通俗(资本论)》的书稿核对原文。这是一本字数约3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既然是解读无产阶级“圣经”《资本论》的图书,引文和注释自然是少不了的,几乎每一页都有引文和注  相似文献   

2.
吴彤 《新闻爱好者》2011,(4):110-111
本文分析了学术期刊引用古籍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七种主要错误,认为在引用古籍时,作者自身不重视引文、电子文稿的使用、出版事业现状、转引是造成引文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用古籍必须认真核对原文,力争引用最新权威版本,遵守著作权法关于古籍引用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学术期刊引用古籍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七种主要错误,认为在引用古籍时,作者自身不重视引文、电子文稿的使用、出版事业现状、转引是造成引文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用古籍必须认真核对原文,力争引用最新权威版本,遵守著作权法关于古籍引用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晓言 《中国广播》2006,(6):76-76
某报在2月17日“更正与说明”栏中说,该报有文引用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错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实该报的原引文是对的,更正反而错了。孟子的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原文是:  相似文献   

6.
去年,笔者采写的《新疆矿冶局重视干部理论学习》、《新疆矿冶局多渠道安置待业青年》等消息,被一些报纸陆续采用。但有的报纸把消息原文中单位名称“核工业新疆矿冶局”改成了“核工业部新疆矿冶局”,多添了个“部”字,反而酿成了一处差错。原来并非笔者疏忽漏写一字,因为核工业部早在1988年就经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成立能源部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等四家公司。归属核工业总公司管理的新疆矿冶局确定的正式名称是“核工业新疆矿冶局”,以示区别其它行业。笔者欠妥之处在于没有多为编辑人员着想,仅考虑撤销核工业部的决定和消息早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公之于众,人所周知,就没有在文稿后面加以必要的注释。而有关编辑人员恰恰不了解这一变化,只  相似文献   

7.
谈谈编辑复核史籍引文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术期刊中所发表的文章引用古典文献中的某些内容是很普遍的现象(史籍引文几乎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本文主要针对学术期刊而言.),一般将引用的内容称为引文.引文少则几字,多则数句乃至成段.引用的目的主要是藉以立论,或说明某些问题.引文必须准确无误,如果引文有误,即使文章论证恢宏雄健,其学术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如果这类文章得以刊发,将给学术刊物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编辑在工作中有必要对史籍引文进行复核.编辑复核引文的必要性,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一、复核引文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需要一份期刊的学术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引文质量的高低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份期刊中的史籍引文屡屡出现差错,即使它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我们也很难说这是一份高水平的期刊.按常理推想,人们会认为引文都是录自古代典籍,原文照录,不会有什么差错.但在实际工作中事情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在我们收到的稿件中,引文不准确、张冠李戴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那些颇有名气的专家学者也不免出这样或那样的纰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点:1.转引别人文章中的引文,自己并未复核原文,因此将错就错,以讹传讹.2.摘录时粗心大意,将个别字句或标点录错.3.对史料不作细致甄别,草率引用.一篇学术  相似文献   

8.
蔡藩 《今传媒》2010,(8):108-109
行文写作,常有引用消息报道、辞书等工具书和其他文章著作的情形。从另一个角度讲,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成为衡量论文水平、价值的重要指标。过去,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遇到稿件中涉及引文书证,一般都会去核对原文,且有制度  相似文献   

9.
翻阅报纸,见有杜撰县名的。如: 5月22日健康报第二版刊登李家沅的来信,落款写的是“江西榆县”。 5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三版刊登吴共辉的来信,又出现“江西东方县”。笔者是个“老江西”,可从未听说过有叫“榆县”和“东方县”的。江苏省有个赣榆县,我估计写信者在落款时没写省名,只署上“赣榆县”,编辑以为“赣”是江西的简称,便自作聪明地将“赣榆”两字分开,改为“江西榆县”,结果反被聪明误。江西省有个东乡县,而无东方县。我估计来信者将“乡”字写得太草,排字工人排成“方”字,编辑又不认真核对,结果使“东方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出版界将著述引文(含引图、表、数据等)是否标明并详列注释或参考文献,视为作者学术道德的重要标志之一。凡严肃的作者,对著述引文及其注释,从不掉以轻心。笔者不揣浅陋,仅就编辑实践中见到的引文与注释方面的问题,谈点滴体会,与同行交流。一、引文常见差错当今著述稿“十引九错”者,比比皆是。笔者曾负责编辑一部高校多作者的论文集,55篇论文有引文,54篇有注释。引文准确无误的仅5篇,差错率高达92%,最严重的有一篇文章13条引文11条有误,出错率近85%;注释项目齐全,书写符合国家标准的竟没有一篇,100%不合要求。这…  相似文献   

11.
著述引文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述引文之我见墨愚不少编辑都深有体会:有时花在替作者查寻、核实、勘误、抄写引文上的时间和精力,比在语言文字上下的功夫多得多。某些作者不负责地草率引用,丑化了自己的"学者"形象,也不尊重编辑的劳动,实在是害人害己。笔者认为,无论对作者,还是编辑,都应重...  相似文献   

12.
漫画家方成应某报之约写了篇千字短文。见诸报端后,方成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发现只有十六个字是他写的,除此没有一句是原文。方成笑笑说:“这种幽默世间少有。”方成的幽默的内涵,不仅有讽刺,而且有呼吁:请编者尊重作者,手下留情!文章并非金科玉律,编辑有权修改,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修改不是妄改。一篇稿件从构思到写作,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只要稿子能用,编辑在修改时就应注意不损原稿  相似文献   

13.
图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引文质量的高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编辑实践来看,引文是图书编校差错的高发区,著作稿“十引九错”者比比皆是,甚至谬误大错也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在出版界这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对引文审读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盲区”所致。本文结合编辑实践,讨论引文审读中的“盲区”,并提出若干引文审读的方法和技巧。一、审读引文错误面面观———多、漏、错字。这种出错比较普遍,其原因很多。从作者方面看,有作者转抄转引、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原因,也有引用旧版本的原因;从…  相似文献   

14.
开动脑筋核资料。许多新闻失实,常出在一两个字上,尤其是地名、人名、职称、时间等。例如,把“副书记”写成“书记”,将阴历误为阳历,把“全县第一”夸为“全省第一”。只要编辑知识面宽,情况熟悉,并认真利用资料、工具书进行核对,是可以防止这些差错的。  相似文献   

15.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16.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17.
投稿琐谈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被采用,越快越好。为此,有些写稿人三番五次打电话或亲自到编辑部催问稿子的处理情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编辑对自己稿件的特别“关注”。其实,他们的想法错了、做法也欠妥当。一般来说,编辑是只认稿件不认人的。因为他要对自己所编的版面或专栏负责,对读者负责。如果他看不中你的稿件,你跑编辑部的次数再多也无用。作为编辑,最怕别人拿着稿件要他当面处理或征求“意见”。当面处理,对那些高水平的文章倒没什么,而对一些低质量的稿件,他们也是不愿当面泼冷水的。至于提意见,临时仓促浏览一遍,哪能提出切实的意见?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专利引文评价是当前专利情报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某项专利被其他专利引用的频次来评价该专利的价值和影响力,依据某企业专利被其他企业专利引用的频次来评价该企业的行业地位,这当中所蕴含的基本假设是: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正相关。然而,通过实证研究在美国注册的中国专利2548项及其被引信息11522条,本文发现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基本不相关,高被引专利中仅有少数具有较高专利价值。同时通过实证研究31355条施引信息,本文发现专利施引频次与专利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负相关。通过解读各国专利法对“引用”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引文”所赋予的法定功能,本文阐述了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价值不相关以及专利施引频次与专利价值负相关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20.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