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饰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社会生活的外在形式。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的肖像描写包括服饰描写。能较好地传达作的思想意图。与作品主题,人物性格,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表现主题及人物命运性格的较重要的方法。反之,学作品的服饰描写又很好地体现了社会的服饰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中的人情、人性描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决定文学的真实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是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部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活故事”,正如作者强调指出的,是要“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创业史》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就在于它反映这种变化过程所达到的真实程度和深刻程度。作者既不迴避、更不摒斥人情、人性,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着意描写和充分表现人情、人性,以朴实的诗意的笔触,表现在新的巨大历史变革过程中人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斗争  相似文献   

3.
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相似文献   

4.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客观世界存在着丰富的色彩。文学不能不表现对象的色彩美。当然文学不同于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虚摹,诉诸读者的想象来实现对世界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初的一场民族灾难使中国文人不得不暂时将“人的文学”大旗搁置一边 ,投入到抗战文学的洪流中去 ,文学中的曾经张扬的“人性”也随之走向低潮。在这一时期里 ,梁实秋朱光潜等理论家依然在人文主义的花园里默默耕耘 ,承传并发展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文学理论。梁实秋的二元人性论是对周作人人性论的继承和扬弃 ,朱光潜则以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创作上 ,人性问题的发展体现为深化与分化的双重嬗变。京派与海派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鲜的人文文化风格 :前者着眼于回忆中的乡村 ,后者致力于现实中的都市。沈从文为喧嚣的文坛提供了一个诗意宁静的“湘西世界” ,他的一系列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自然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人性悖谬在文学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世界存在压抑与反压抑,人类不能寻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形成人性悖谬。卡夫卡的小说印证了由内在的压抑和外在的压抑形成的人性悖谬。但人性的悖谬开创了世界的美和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国的《红楼梦》和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从正面或负面都体现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必然要通过其描写在读者内心之中唤起真实的心理感受,这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调动人的生活经验、心理经验,让读者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一是通过语言的形式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情绪,让读者直接产生某种心理感受。前者为"间接心理真实",后者为"直接心理真实"。"直接心理真实"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手段,它一般是艺术灵感闪现时所产生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妙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内容表达、笔法运用、审美感受、艺术效果四个方面入手,例举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的实例,阐述了文学描写中侧面描写的奥妙。指出侧面描写在内容表达上委婉含蓄,简洁精炼;在笔法运用上是采取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的方法进行的;在审美感受上让人产生自然的联想和想象;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韵味无穷,流传不衰的功效。这对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侧面描写的技法,将获得裨益。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上,关于文学应不应该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问题,无论是创作界,还是评论界,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了.趋向一致的看法认为: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成功地表现过人性和人道主义;凡是成功的作品,都是人性和人道胜利的作品.随着整个社会逐步向着更为合乎人性和人道的轨道前进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性和人道回到文学上来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强.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然而笔者认为,当代文学创作中关于人性和人  相似文献   

10.
历来文学大师都注重人物出场的描写,成功的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文学作品人物出场,一般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性格来决定。常见的方法有六种:  相似文献   

11.
当文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在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到也为市场消费服务的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20世纪末文学消费化带来的欲望无禁忌的呈现,虽说有其革命的意义,但其天然的缺陷也使其难以产生大的社会效应,也使其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撷取古今中外各种战俘形象,分析比较了一定社会条件下战俘人性中所荷载的社会要素,指出无论是英雄主义还是忠孝节义实质都是社会属性在人性中的折射,人性背后支撑着广泛的国家、民族、阶级、集体的共同价值判断,个体生命与情感价值一定程度上服从了共同的价值选择。而在战争这一异化的特殊情境下,二者激烈冲突导致的二难抉择更深化了人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揭示了幻想文学的人性探秘,对一种新文体做了诠释,有助于对人格、人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传统战争小说注重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从而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安定与和平的渴望,对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珍惜。而战争造成的流血和死亡被挂上英雄的勋章,荣誉成为了疗伤的灵药,崇高的光环掩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莫言的描写直面血淋淋的战争场景,并从战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入手,通过人性的角度来解读战争。  相似文献   

16.
《红高粱》、《老喜丧》、《红白喜事》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中国封建婚俗及传统丧葬的生动画面。以《红高粱》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揭示了封建买卖婚姻的残酷无情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了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取迥等文化观念。而以《老喜良》为代表的描绘传统丧葬的文学作品,则使我们不仅了解中国丧俗的一般环节及形式,也使我们看到了老喜丧是悲与喜,生与死的悲喜剧。而这些同样也渗透着中国风俗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苏童文学意象的人性光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论述了当代作家苏童小说的人性论,揭示了性格的天然性、从少年视角看性格的史前史、从女性形象窥视人性的挣扎与辗转.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普遍存在的共性,它正象血液之于人类一样,最平常、最重要、最有价值。人性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的言行活动中,在文学作品中它能使人物可信,栩栩如生。它是人物形象获得生命  相似文献   

19.
共同人性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是一个谈论得较少、认识很不统一的问题。从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看 ,文学中的共同人性 ,主要包括亲子之爱 ,男女之情 ,对家乡、祖国和大自然风光的喜爱 ,以及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等。  相似文献   

20.
刘再复同志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主体性,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这对于当前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创作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文章在企图建立以人的主体性为框架的文艺理论时,有的观点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其中问题之一,就是认为“整个艺术接受过程,正是人性复归的过程——把人的应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