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末,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生存教育都说美国孩子的生存能力都比较强。原因何在?于是,美国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起了我的好奇和注意。  相似文献   

3.
不怕孩子低分就怕孩子低能对待子女教育,有人说,中国人很看重优良的学业,美国人更崇尚强健的体魄,中国人怕孩子低分,美国人怕孩子低能。与中国同龄人相比,美国孩子并没有把学习成绩放在惟一的、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那你只能列入“神经类书虫”的行列。不重“文场”重“武场”小学校开运动会,学生家长几乎都去参加,助阵的家长比参加运动会的学生还多得多。运动会开始,学生按班排列在操场上,面对美国国旗,右手按心,高唱美国国歌。在场的所有学生家长,也都摘下头上的帽子,从四面八…  相似文献   

4.
不怕孩子低分就怕孩子低能   对待子女教育,有人说,中国人很看重优良的学业,美国人更崇尚强健的体魄,中国人怕孩子低分,美国人怕孩子低能.与中国同龄人相比,美国孩子并没有把学习成绩放在惟一的、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那你只能列入“神经类书虫“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每次考试完,都有一些考生为自己作文的低分疑惑不解,考场中自己绞尽脑汁、苦费心思写出的文章,得分却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殊不知它们当中很多都是犯了一些考场作文的譬兵家大忌”。受阅卷时间的限制,高考考场作文更是不能例外,不过如果平时就注意这些问题,考场作文就不容易“犯忌”了。考场低分作文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6.
2002年,著名作家魏明伦应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邀请,按照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及要求写了一篇“应试作文”,结果得到的评价是:“文章是好文章,可以打满分,但作为应试作文跑题了,应得低分。我给22分。”2003年,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的金奖得主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文字老到、细腻,且基本符合要求,却仅得了25分。2004年,本刊于第3期曾就这两件事情刊发过魏永雅老师的《高考作文:再给一点空间如何?》的文章。今年高考结束后,人们又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各省市的高考满分作文。在众多的满分作文中,虽不乏构思奇巧、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但也有好多文章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误。于是,本期我们随机选编了下列一组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意在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考场作文该如何来写?考场作文与竞赛作文的区别是什么?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有何区别?考场作文的评判标准怎样才更准确?考场作文与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素养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8.
电视上的一节美国幼儿教师上的“蚯蚓”课深深触动了我。说实在的,这节课远没有我们国内的一些观摩课华丽,但他们师生间平等、亲密的关系,教师对幼儿自始至终鼓励、称赞的态度,以及幼儿无拘无束的自主探索、自由发展是我们永远不及的。 这位美国教师一上课就让幼儿到教室的后面去捉“蚯蚓”,然后观察,教室里闹哄哄的。我们或许会说,这像在上课吗?我们的幼儿敢捉蚯蚓吗?可这位美国老师却说:“孩子连蚯蚓都不会捉,怎么去认识?”提了蚯蚓的孩子们兴致高昂,纷纷做着各种尝试,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总是简短、肯定而又真诚地赞赏幼儿。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并叮嘱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根本不会在主观上刻意教孩子撒谎。但是一些不经意的话,客观上起到了“教子撒谎”的作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20名幼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然后拿出一张照片,先给第一组孩子看,问:“这个人的胡子是什么颜色的?”结果有8个孩子回答说是黄色的,两个孩子说是黑色的。接着,他又把同样的照片给第二组孩子看,问:“这个人有没有胡子?”结果却是10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没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照片上的人是个女人…  相似文献   

10.
家庭游戏3则     
1.我们的手真有用准备:图画纸,彩色笔。玩法:妈妈先将手按在纸上,用笔把手描下来,边描边问孩子:“妈妈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然后请孩子也学妈妈的样子把手描下来,问:“宝宝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接着妈妈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孩子回答的内容,如孩子说“会洗衣服”就在“手”中画上衣服。让孩子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他回答的内容,如会刷牙,就画上牙刷,表示会做的事,边让孩子回答边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2.小小游艇  相似文献   

11.
考试时,经常会有中学生遇到“失手”的情况,明明很熟悉的知识、会做的题,但在考场上却记不起来或做错了,事后懊悔不已。不少同学为什么会频频“失手”呢?  相似文献   

12.
对待子女教育,有人说,中国人很看重优良的学业,美国人更崇尚强健的体魄。中国人怕孩子低分,美国人怕孩子低能。与中国同龄人相比,美国孩子并没有把学习成绩放在惟一的、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那你只能列入“神经类书虫”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不错,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一个语文课改实验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呢?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的情感要靠教师传递给学生,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课堂上都必须调整好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学生抱怨,明明会做的题,上了考场就不会了,有些题在考场上百思不得其解,下了考场就恍然大悟。为何出现这种思维“梗阻”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底气不足,精神紧张对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清楚, 应用熟练,这就是考生在考场中的  相似文献   

15.
虽然好多孩子愿意在一起,但却不愿意到学校;很多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却不愿意学习;很多孩子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孩子们同伴间说起话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可在老师面前却是谨言慎行、木讷寡言……我们的学校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国家督学、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计划”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何谓“新学校”?何谓“新学校行动计划”?李希贵在“新学校行动计划”启动会议上作的演讲,全面解答了这个问题。现将演讲稿整理发表如下,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下课了 ,我正忙着收拾教案本、教具。“曾老师 ,我能向你提个意见吗 ?”一个嫩生生的声音传来。“能 ,怎么不能 ?”我忙不迭微笑着说。“老师 ,我们觉得每天上课都是一个样子 :朗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 ,太枯燥。虽然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但觉得没意思。”她提的意见不正是我为学生上课没兴趣而烦恼的问题吗 ?好大胆、好聪明的孩子 !我问 :“那么 ,你喜欢怎样上课呢 ?”孩子由胆怯变得自信 :“我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喜欢表演课本剧、做实验、讨论研究……”回到办公室后 ,孩子的话久久地在我耳边回荡 ,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和自…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科学教学往往又步入了“做”的误区:重“做”轻“思”,“浅尝辄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科学是那么急功近利、浮躁喧哗?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探究中,学生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没有了静心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没有了潜心实验,学生能够收集到科学、真实、全面的数据和事实吗?没有了潜心观察,学生能有独特发现吗?没有了潜心思索,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吗?从小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往往更多注意“做”,而较少关注“思”,缺乏思维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一定会和父母发生对立、冲撞、矛盾或隔膜?其实不然。儿于今年上初二,我们夫妻俩,一个已是“知天命”,另一个早进入“不惑之年”。有人评价我们的家庭是“青春期”遭遇上了“更年期”,战事一定不断。但至今儿子和我们之间没有多少不愉快发生。如果说长大了的孩子身上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不真实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如何看待或对待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JIAZHANG20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按说这是好事,但凡事一旦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为坏事。“过度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表现在哪里?一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对孩子的需求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给予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月亮不给星星。结果呢?孩子生存能力很差,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必定会酿成孩子和家庭的悲剧。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既怕孩子冷着,又怕孩子…  相似文献   

20.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