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人民群众的概念,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新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使我们更加注重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人民群众观思想的梳理,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人民观思想的创新,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认真研究邓小平理论及改革开放实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真诚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的人民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本质。正确认识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特征 ,对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全面、深刻地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体和谐社会实践中,需要以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为基础实现家庭和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诠释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为研究视角,针对爱情观、道德观、义务观展开分析讨论,旨在为人民群众形成正确家庭婚姻观提供参考与借鉴,期待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知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情感观、群众英雄观、群众利益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重要动力和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徐旭 《文教资料》2014,(33):58-59
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对该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并且贯穿了我国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两大发展阶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兰 《华章》2012,(12)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主要表现为:确立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曲折探索中误入歧途;新的辉煌,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历史命运得出的最主要启示是要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要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重视并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鲍威尔哲学思想的批判,首次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初具雏形。随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得以真正形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的物质力量,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之源和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并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毛泽东初步树立了阶级分析的思想,尤其具有比较牢固的人民群众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念;其后,毛泽东对于国家政权的组成、功能有了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民主与专政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清醒认识与把握,表明其政治观进入形成阶段;在成熟阶段,围绕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毛泽东深化了其早已有的阶级观,并对于未来中国国体有了崭新的思考和分析,其人民观也更加巩固和明晰,集中反映在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在解放战争及其以后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政治观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国家观、人民观、民主观等诸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其阐述也更加完整、完善。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为适应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继续传播和发展,传播涉及的对象更广泛、采用形式更多样、覆盖内容更丰富,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更加全面化、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向大众化,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与时俱进地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既凸显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也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肯定,并体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对劳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界称道的奇迹,那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中最为醒目.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观的收集、整理、解读,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视角出发,分析"两大奇迹"中的人民作用,深刻理解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今天,重视并深入剖析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信赖人民、依靠人民、再创奇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本质观,把文艺看成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邓小平的文艺本质观是对文艺本质的科学把握,符合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价值的合理性。其客观真理性表现在它与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脉相承.更表现在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价值合理性体现在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民生观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现。本文对毛泽东民众观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观以及亲民作风观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再认识能够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者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意识.从而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明确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区分两种对立的英雄观,回答了"谁是英雄"的追问.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所面临的英雄含义模糊化、英雄历史作用虚无化和英雄现实意义淡化等多重挑战,必须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坚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立场、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英雄主义教育、重视对本民族英雄精神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宣传,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