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涉及到一个滑国。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主编第的《大学语文》第九页注解(31)是这样说的:“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及1977年重印版)一书第167页注解③也是这样解释:“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沦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春秋时代的滑国地址是不是今天的河南滑县呢?我认为从故事情节及实际地理位置上看,以上两书编注者都是误把滑县当滑国了。今河南滑县,古代为豕韦氏国,北临古黄河,因紧靠滑台而得名。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  相似文献   

2.
<正>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面积1572平方公里,人口60.78万。古称冀,公元前688年建县,迄今有2696年历史,以建县最早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甘谷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仅清代就出现过翰林4人,进士10人,举人60多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2所,在校学生13.6万人。  相似文献   

3.
别集或自己编撰,以家存底本为材料来源;或他人编撰,则以网罗流传社会的散佚之作为主。别集的编次,或以文体分类,后世别集以此类为多;或按时间段落,这透露出作品编年的意味;或以事分类。别集最初归于目录书的"诗赋"类,"诗赋"单独立类是别集出现之最初原因;别集又是适应"文章流派渐广"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各体文章也可以立身扬名;别集的标志性文章是诗赋;杂文学观念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4.
辨别单、复句别论●河南滑县白道口镇一中朱凤美怎样辨别单、复句,名人多有精辟之论,其认识虽然趋于一致,但就其具体问题而言,仍然存在不少分歧。究其原因,无非是标准问题:或按结构,或以意义,或按关联词语,或以谓语的多少和繁简,或二三兼顾之,在此,我们不再赘...  相似文献   

5.
"玉壶冰"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个意象,其含意之丰富,文化意蕴之深厚可见一斑。单就唐朝而言,诗人笔下的"玉壶冰",就有以下几种情况:或以玉壶冰写人品之高洁、或以玉壶冰喻感情之纯洁、或以玉壶冰喻吏风之清正、或以玉壶冰喻诗文之清新、或以玉壶冰言才能之高超、或以玉壶冰喻女性形象之清秀。  相似文献   

6.
<周易>爻辞的产生,或以卦名、或以卦辞、或以前出爻辞为联想点而来."大畜"卦上爻爻辞中的"何天之衢",字面义为负荷着天的大道,其立义联想点是卦名"大畜".  相似文献   

7.
正鉴赏诗歌文句,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需要赏析的诗句,往往是诗中的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鉴赏诗歌名句的过程就是诠释其意象、意境、手法、语言的独特之美的过程。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其独特之处,并且进行适度解读。这类考题往往以"请对这首诗某一联(句)进行赏析"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对于这种较为开放的题目,我们可以以"手  相似文献   

8.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最 典型的如"马加爵事件",令人触目 惊心;更为普遍的则表现为师生关系 紧张,如有的教师大呼所谓的"问题 学生"或"后进生"为"猪"、"人 渣",或以体罚为法宝,或以心罚为 利器;而学生则暗称老师"X老  相似文献   

9.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不龟手之药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湃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湃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互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选自先秦·庄周《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①龟(jun):同"皲",手足皮肤受冻而开裂。②世世:祖祖辈辈,世世代代。③涝澼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人,著述之余,往往有一雅趣,即为自己的书房、寓所起一个或数个室名,自得其乐。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皇揽揆于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否定毛泽东历史地位的思潮,或以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没有担任总书记这个职务为由,否认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或以"抢救失足者运动"的错误,否定延安整风;或以质疑三大改造,否认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或以"有两个毛泽东"的观点,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笔者针对上述四种观点,分析了毛泽东在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转折关头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  相似文献   

14.
陕州因"陕"而名,陕字,本作"陝",意为山阜裹夹,行踪隐蔽。"陝"当是战国中晚期秦人东进,夺取崤函过程中形成的地名概念,其含义不仅包含这一带的地理地形,也包含秦人逾"陝"而东的人文形象。陕州的建置沿革分为4个时期:先秦的部族、方国、封国时期;秦代至北魏的陕县统辖时期;北魏至明清的陕州统辖时期;民国至今的陕县、陕州、陕州区统辖时期。陕州建置沿革变迁中,政治和交通因素一直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学界关于"关学"与"关学史"内涵及外延的揭示,往往采用"诠释""建构"的方法,屡屡造成某些脱离历史语境的现代过度阐释。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揭示"关学"初指"关中道学",后或指"濂洛关闽"之"关"(张载其学),或指"关中理学",其概念差异反映宋代以来关中儒学发展的嬗变实况,既突出泛义的"关中"地域特征,即非今陕西关中地域范围;又彰显理学(道学)内涵,即非所谓"关中之学"。历代"关学史"撰写亦遵循"以地系人"与"理学"特质,其肇自张载,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至建国前后的李铭诚、张元勋同时代关中学人为终结,而非以往学界或以宋末张载弟子,或以清初李二曲,或以清末刘古愚,或以牛兆濂为终结说。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一个文本之所以存在、流传,自有其独特的风貌,它们或以深厚的思想内涵,或以丰富的情绪表达,或以精巧的结构样式,或以精当的呈现形式,或以美妙的语言特色,向读者展现着自己的"个性",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更是如此。文本是教学之所"本",作为"教"与"学"所使用的范例,其独特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可能、也是最为有效地利用。对此,不少教师有困惑,他们不清楚在看上去内容与形式好像都为"同质"的状态下,"这一篇"  相似文献   

17.
县令官名。战国时秦国始设。掌一县民政、司法、财赋等各类事务,诸如宣扬礼义,教化百姓;运用刑法,惩戒犯法、违禁者;主持修治境内公共设施;征集赋役;管理户口;赈济灾民等。下辖丞、尉等长吏和斗食、佐史等少吏。通常于万户以上县设“令”,秩禄千石至六百石不等;于万户以下县设“长”,秩禄五百石至三百石不等。亦有于地广人稀、仅辖数百户之  相似文献   

18.
正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①,弃官去。文明中~②,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③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贬还~④,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  相似文献   

19.
以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为例,综述了各位数的偶数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的组合形式的发展趋势.得出了一个偶数,无论以两质数之和,或以两纯奇数之和,或以一个质数与一个纯奇数之和去表示.总是偶数越大表示为两数之和的组合数越发具有多样性的共同的规律.由此提出了对“哥德巴赫猜想”深信不疑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道"在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内在意涵与前后呈递,与彼时吏治层面及地方政治生态的轨制运行密不可分。自贞观十道,"道"才有了地方行政区域固定化的趋势,至开元十五道遂成正式的地方监察行政区。总体而言,"道"在地理空间和本质属性上嬗变,从设置时间和统辖范围的视阈出发,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均存在认知范畴上的差异,隶属十五道中的都畿,客观地说,其产生时间应始自开元元年(713年),不晚于开元十年;而其统辖区域亦应含河南府、汝州、郑州、怀州、陕州一府四州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