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论述敦煌石窟的构造时,一般把北朝时代的所谓早期洞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建有方柱。在方柱周围与四壁之间,有可以环行的绕道,方柱四面开龛,龛内塑像。天井后部为平顶,前部入口处为横向人字形顶(又称人字披顶)。此类洞窟有北魏的第246、248、251、254、257、260、263、428、431、435、437诸窟,西魏的第288、432窟和北周的第290,428窟等。第二种类型,洞窟平面系正方型,后壁开大佛龛,窟顶为中央方形藻井。四披梯形斜面的截头方锥形覆斗顶。北凉第272窟和西魏第249、285窟即属这种类型。其中第285窟两侧壁各增设了四个小禅室。隋代第282窟是平面呈方形的正龛窟,天井前部为平顶,后部乃人字形顶。这可说是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2.
西域石窟壁画中有许多装饰性的图案,其中花草纹饰中的忍冬纹,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等非常有特色.最典型的是菱格图案画装饰.在西域石窟壁画中, 图案分布非常广泛,不论是支提窟,还是毗诃罗窟内;无论是窟内前后室、中心柱和佛龛,还是穹庐顶、拱券顶、平棋顶、套斗顶都有图案,可以辩识的图案纹样约有三十余种.藻井图案,则大都层层加饰,色泽各异,在佛窟殿堂中独立存在,其造型千姿百态,是佛教圣殿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3.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06,20(5):1-15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北朝石窟禅窟和中心柱窟,并比较印度、中亚以及中原地区同类洞窟形制的异同,探讨了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源流问题.阐明了敦煌石窟在接受了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下,继承了河西佛教艺术的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莫高窟第305窟建于隋开皇五年(585),是一个方形覆斗顶窟,窟顶中央是华丽的藻井,藻井外在南、北两披分别画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其侍从的形象。东王公和西王母也是中国传统的神仙。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就详细描绘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开明、飞廉、朱雀、玄武等各种侍从的形象,但在第305窟,在东王公、西王母前后,除了乌获、羽人外,还画出众多的飞天。此外,在东、西两披,布局大体一致,都在中央画摩尼宝珠,两边各有四身  相似文献   

5.
一、天宫伎乐的由来及其内容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是指壁画中天宫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敦煌莫高窟早期的每个洞窟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题材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各时代流行的经典和教派不同、洞窟的题材内容、性质、形制也随之改变。早期洞窟的性质与禅修观佛有关,从现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盛唐后期藻井是石窟建筑、世俗幄帐和佛帐的融合,藻井图案装饰意趣浓郁,使得藻井原初的语义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演进。这一时期图案是对武德、贞观以来新题材、新手法的进一步融合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态。与初唐和盛唐前期比较,盛唐后期诸窟窟顶坡度加大,藻井井心进一步变小,宝相花呈现盛极而微的特征,由繁趋简,向写实方向发展,四出结构再次出现,大莲花藻井回归。本时期部分藻井边饰层次增多,茶花纹和百花草纹出现,流苏璎珞盛行,色彩由繁复华丽向清新淡雅过渡,蕴酿中唐新风。  相似文献   

7.
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许多天人置身于天宫的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称为天宫伎乐.分析敦煌壁画中这一形式的各个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61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洞之一,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所开,建成年代在947—951年之间。俗称“文殊堂”,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最下层,主室为覆斗形顶,窟室中央设佛坛,坛后有背屏直通窟顶。坛上原塑有文殊菩萨及其侍  相似文献   

9.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10.
正藻井,原指殿堂建筑内的顶部结构,以木条构成方形,层层叠进,结构繁复。石窟中往往在窟顶中心以仿木构建筑的形式绘出(或塑出)藻井。莫高窟第272窟藻井位于顶部中央,浮塑出正方形结构,井心又有两层方形桁条分别转45度角叠进。藻井中心绘出大莲花,由于褪色的原因,目前只可见黑白分明的圆环,外层的三角形岔角中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借助迄今考古发现中的四川东汉崖墓,与莫高窟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覆斗形顶洞窟的顶部形态作一比较,发现了东汉崖墓墓顶与莫高窟早期覆斗顶之间共享的诸多特征,并就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三层方井抹角叠置形制在四川崖墓顶和莫高窟覆斗顶中的反复出现予以特别关注;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之前学界关于莫高窟覆斗顶营造之初作者意图的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刘永增在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中,无论是中心方柱前部人字披窟,还是方形覆斗天井窟,窟室主尊多为倚坐佛像。根据倚坐佛像两侧龛内壁画中鹿头梵志和婆薮仙的有无,可大致将主尊分为释迦和弥勒两大类,其中以弥勒佛造像居多①。在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薄型窟顶的失稳原因并结合文物保护的加固原则,归纳出传统加固石窟窟顶技术的缺点,提出用钢梁吊顶结构加固窟顶的新方法,并具体介绍了该方法的加固措施和原理.结合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平共处第41窟现存情况,对加固前后的石窟窟顶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加固后的窟顶危岩体安全稳定,并且该加固方法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历史信息,对文物干预最小.由此得出钢梁吊顶技术加固薄型窟顶石窟,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第285窟是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其窟顶从形制、内容到艺术风格均显示了"兼容并蓄,融汇中西"的风格特点,体现了甘肃敦煌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16.
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又称昙曜五窟,洞窟形制较为独特,与现阶段所知的大像窟窟型均不同。论文通过对昙曜五窟大像窟平面形状、洞窟内的雕刻风格以及云冈石窟山顶寺庙遗址的分析,同时对比克孜尔石窟、巴米扬大佛的洞窟形制,得出昙曜五窟的洞窟应是受到印度石窟寺的影响的结论。除此之外论文还对传统佛教文化传播的路线以及石窟寺之间的影响问题、昙曜五窟洞窟的性质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便是藻井。藻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制与装饰韵味大放异彩。本课聚焦建筑藻井这一构件,从结构、纹样、寓意等角度带领学生领略其神奇的木结构、精巧的造型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顶部构件,其结构与纹样饱含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造像背景的研究是学界探讨较不充分的领域,将研究内涵延伸至中亚石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西北印的弥勒菩萨造像4世纪时进入中亚的龟兹石窟与阿富汗石窟后.产生了明显的大、小乘异化:往东进入克孜尔石窟者与"唯礼释迦"的小乘结合,往西进入阿富汗者与"十方",.三世"他方、他世佛结合的大乘化发展,成为5世纪中国炳灵寺与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造像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河西早期石窟中,武威天梯山之外的石窟年代都有分歧。经过辨证,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张掖马蹄寺石窟千佛洞第1窟和第4窟、金塔寺石窟东西窟的年代,与武威天梯山石窟第1、4窟相近,上限都可到十六国晚期,下限难以进入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年代难以上升到十六国晚期,而应开凿于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20.
一克孜尔石窟窟内现存与流失国外的降魔题材壁画约有8幅。计76窟2幅,98窟1幅,110窟2幅,175窟1幅,198窟1幅,205窟1幅。以上各窟开凿年代不同,形制也各异。故降魔图的位置、布局、形式呈多样化。兹分别叙述如下: 76窟为方形窟,穹窿顶。该窟壁画在本世纪初几乎被德国“皇家普鲁士吐鲁番探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