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审美是对史学现象和史学著作的价值评判,属于史学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春秋》的是非褒贬、《左传》的叙事简要、《史记》的实录无隐、《汉书》的周赡丰绪,受到了历代史学批评家的重视和推崇,被视为评判各类史著得失的主要标准和审美尺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发挥了导向、规范、调整和推动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中的史著改编一般是指教师通过阅读、领会、感悟史著内容后,对史著进行摘编、补缺等课程开发活动,还包括对史著所蕴涵的史学理论的活学活用。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38题主要改编自史学论著《万历十五年》,该题在改编历史论著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教师借鉴。下面,笔者从该题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中改编史著的策略谈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史学的灿烂星河中,《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仅有的两部史学理论专著。这两部专著因其稀少而弥足珍贵,更因为专著本身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而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这两部史著被誉为史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朱熹著述《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的指导思想,认为这些训诂著作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诗学思想、史学思想、易学思想,以及理学思想,作为宋代训诂学的代表作,奠定了朱熹在汉语训诂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中西史学的奠基之作。奠基时期史著所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应该从史家所处的时代和史家的自我意识中去挖掘。两位史学大家成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著史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色,这就是明确的目的,求实的精神以及对当时先进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研究者对《史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研究.本文拟就《史通》的性质与理论体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史通》…  相似文献   

8.
春秋晚期大夫家史的兴起,是先秦史学发展和史著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左传》所记载的一些春秋人物传说为切入点,考察《左传》对家史的取材,可知既有直接取材也有间接取材.这不仅可以说明家史是先秦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还能提示我们先秦史著复杂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们固有的三种史学观念的调整和转换。我们不能再囿于传统的“史著二分法” ,应当建立起包含史著、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三大类型的史学作品新观念———史学作品三分法。三分法使史学社会功能具体化和多元化 ,使史学作品与文化市场实现互动。经此转变 ,史学普及的开端和前景才是真正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0.
国内首部大型《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广泛赞誉与普遍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介绍与评述,充分肯定了其学术价值、学科贡献和史学意义。日前,这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清明上河图”的史著,获得了2013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初期出现了“史学热”,包括史著和史论两大系统。前者蜂然出现8部著作,占了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后者如刘知几的《史通》。这些史著的基本特点,是以美学史家的眼光评述文学、美学史的历程,把文学、美学作为人文哲学范畴来看待,提出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对前代文学、美学的评判富于极强的历史分寸感,确立了唐初的审美理想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间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类史书。分类编载了自明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余年朝廷内外典章史实。它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史著。书中蕴涵了徐学聚丰富的史学思想。文章从天命史观、正统史观、重民思想、秉笔直书等方面来阐述徐学聚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5.
李贽不仅是明代的一位进步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就是他的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两书的史实取材于历代正史、人物传记和文集,但依照作者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人物加以分类,细立名目,并撰写了叙论、专论或短评,反映了李贽的史学观与政治观。细审李贽的史著,固有不合于儒者相沿之是非的一面,但从总的倾向看,他的史学观仍渗透着儒者的政治思想。本文试对李贽史学思想中的有关问题,分别叙析于后。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史学批评,是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包括对史学现象与史学思潮、史家与史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本身的反思与审视。  相似文献   

18.
保罗·乔维奥对文化名人肖像画的丰富收藏以及对收藏物的分类、陈列、展示,在推动近代博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兴起、发展过程中曾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对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的写作做了必要的铺垫。他《历史》著作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史著较多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为近代史学大师兰克所称道。  相似文献   

19.
正如文学有纯文学与俗文学之分一样,笔者认为,史学也可以分为纯史学与俗史学。而纯史学的冷清与俗史学的活跃,可以说是近年我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纯史学亦可称为基础史学。它着重于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史料的发掘、考证和系统整理,重要历史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的史著和论文的撰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