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本能     
卡尔·冯·弗里希(1886~1982年),康拉德·扎卡赖亚斯·洛伦兹(1903~1989年),尼克·廷伯根(1907~1988年)动物解剖的研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充足的技术条件使得人们很早就得以研究微观解剖学和分子结构。但动物行为研究必须先解决两大难题,首先是拟人学:用人类所独有的动机来解  相似文献   

2.
有些人认为,只有人类这一高级动物才有语言,至于别的任何动物不可能有语言。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蜜蜂是众所周知的很小的飞行动物。它们飞翔在花丛之中,采集花粉。德国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冯·弗里希教授对于蜜蜂的习性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观察了蜜蜂归巢(飞回蜂房)时的一系列活动。当某一只蜜蜂发现花粉以后,就随即返回蜂房,翩翩起舞。蜜蜂  相似文献   

3.
卵与胚胎     
卡尔·俄尼斯特·冯·贝尔(1792~1876年)哺乳动物繁殖的最初阶段之所以不为人们所知,是由于它们的后代直到完全成熟才分娩。例如,人类要经过9个月的妊娠期才能够出生。17世纪,威廉·哈唯提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产自卵的理论。在哈维之后,生理学家们证  相似文献   

4.
卡尔·冯·林奈是瑞典生物学家、近代动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创立了动植物命名法则"双名法",提出生物分类的阶层性,并按物种多少和亲缘远近依次分类,著有《自然系统》《植物属志》《植物种志》等著作。他的肖像被印在100瑞典克朗纸币的正面,林奈学会为纪念他而设立,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被保存在学会,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有他的全身雕像。  相似文献   

5.
<正>1735年,瑞典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记载了一种像笔涂鸦在岩石一样的奇特生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Graptolithus”,也就是笔石。那时的林奈或许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个小小的远古生命在后来不仅能成为古生物学家划分地质时间的“游标卡尺”,也能成为油气勘探的“指南针”“大功臣”,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勘探开发新型能源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山脊 《今日科苑》2012,(8):64-65
水母是胶质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它有个拉丁文的学名——美杜莎。美杜莎其实是希腊神话里的蛇发三女妖之一,她头上美丽的金发是无数条曲屈盘卷的毒蛇,任何胆敢爱上蛇发女妖的人只要看到她们的面目就会立即变成石头。18世纪,瑞典科学家卡尔·冯·林纳第一次把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名字给了同样拥有柔软无骨的身体和有毒刺触手的水母。  相似文献   

7.
冯·诺依曼是计算机科学哲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计算机科学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动机理论中。冯·诺依曼为自动机理论奠定了逻辑基础。他认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应当借助严密的数理逻辑方法去完成。在他看来,只有抽象的形式结构可以了解整个世界;只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才可能包含普遍真理,计算机的设计必须追求逻辑简洁性。在他看来,借助数量极少的术语和规则可以在计算机上作出极其复杂的计算或推理。不断追求逻辑的简洁性和形式美,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永恒目标。逻辑简洁性、数学和谐性和形式美的理念在他的自动机理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冯·诺依曼的自动机理论源于毕达哥拉斯主义,是毕达哥拉斯主义数学自然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火箭技术的先驱维纳·冯·布劳恩在被人问及什么发射工具最好时,他说,“最好的东西就是用得起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约翰·冯·诺伊曼(1903~1957年),奥斯卡·摩根斯顿(1902~1977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奠定了博弈理论的基础。在194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他们从策略、成本和回报的角度进行博弈分析,尤其是以一方利益的牺牲为特征的博弈。在此类博弈中,正确的策略可以将一方的回报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姚婧媛 《科教文汇》2008,(33):235-235
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作者艾伦·坡在《冯·肯佩伦和他的发现》这一小说中所营造的骗局效应,探析作者如何把事实情况向读者论证,取得理智胜于一切的效果。所以本文按照作者的行文结构,通过三个层次来说明如何渐渐明白冯·肯佩伦本人和这个发现的真实情况和它所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14年)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1787~1826年)牛顿曾用三棱镜把光线分解成组成光线的色光。但是,制造玻璃和透镜的巴伐利亚人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却量化了黑暗、狭窄的光谱线,使化学和天文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2007,(11):1-1
1942年 核能 二战爆发前几个月,物理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将原子核的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结果获得了一些新的原子,看起来是钡--一种比铀轻得多的元素.1939年初,里斯·迈特纳和奥托·弗里希意识到原子核分裂成了两部分.根据他们的测算,这种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 《科教文汇》2012,(3):F0004-F0004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1854—1917),德国医学家。因研制治疗白喉、破伤风的血清疗法,1901年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4.
《科教文汇》2014,(16):F0004-F0004
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1873—1964年),因在糖类发酵及发酵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今天能用上塑料袋得归功于一位名叫汉斯·冯·佩克曼的德国科学家。189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发现试管底部附着一种蜡状物质,当时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物质就是早期形态的聚乙烯。它的问世纯属意外,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34年后的1933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埃里克·福西特和雷金纳德·吉布森在进行高压气体的实验中又一次发现了这种固态蜡状物质,  相似文献   

16.
正中药铺里的化石奇遇1935年,在香港的街头,一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拉尔夫·冯·孔尼华在大大小小的中药铺间穿梭。他在寻找一种叫做龙齿的东西。龙齿可不是龙的牙齿,而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实际上是古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长颈鹿等的牙齿化石。中医认为龙齿具有镇惊安神、清热除烦等功效,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虽然龙齿对治病  相似文献   

17.
匡峰 《金秋科苑》2012,(18):66-69
年仅30岁就与爱因斯坦一起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聘为第一批终身教授的冯·诺依曼,开创了电脑的历史。他在60多年前确定的计算机结构,至今仍为电脑设计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13,(11):F0004-F0004
马克斯·冯·劳厄(德国,1879—1960年),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于19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9.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1900~1981年) 18世纪后期,安东尼·拉瓦锡对动物在"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19世纪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测算了脂肪、糖和  相似文献   

20.
正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指为了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使用化学、物理方法制成的肥料。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使用动物粪肥等改善土壤,让庄稼长得更好,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揭示这一秘密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他的研究为人造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