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闻采访中霍桑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所存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消除新闻采访中霍桑效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靖鸣 《新闻记者》2007,(2):52-54
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会呈现“霍桑效应”著名记者艾丰认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  相似文献   

5.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高考前夕,西安一位高三学生将其女同学骗至家中,将其残忍的杀害。随后不久,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花季少年,为何会对同龄人下此毒手,其犯罪的动机如何?这暴露了我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那些缺失?所有这些成为一段时间媒体追逐的热点。终于有一天,我们接到来自看守所的消息,说是这位嫌疑人愿意接受采访,于是,笔者所在的电视台派出了“豪华阵容”,共出动五名记者,摄像机两台,还有三脚架等物,准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次追根挖底的采访。但是事与愿违,一看到几台摄像机架在自己面前,几个长短不一的采访话筒伸来伸去,这位很是早熟的少年不断重…  相似文献   

6.
胡芳  毕芳 《新闻前哨》2005,(10):64-65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的确,由于电视新闻特有的制作设备——摄像机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在面对镜头时都会有有意或无意的表演行为,就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这就是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相似文献   

7.
张红彦 《中国广播》2007,(12):46-47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失实仍然屡见不鲜。对此,受众不满,媒体不安。难怪有人说,新闻失实近乎成了一种“顽症”。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可以列举许许多多,有主观的、客观的;有主观故意的、也有非主观故意的。其中非主观故意的原因造成新闻失实现象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那么既然不是主观的、故意的,怎么还会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8.
李明 《新闻知识》2003,(10):44-45
近年来,隐性采访颇受新闻工作者青睐,有人甚至将它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然而,考察一下诸多成功的例子,问题还是不少。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特别是偷拍偷录行为的合法性,尚有争议。因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总希望采访对象乐意提供情况,而且谈话直率、中肯切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年轻记者采访武汉钢铁厂负责人时,是这样提问的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大,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但是,假新闻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新闻界。假新闻的形成有主观故意的,也有非主观故意的,后者的比重相当大。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艺术性、针对性,这样才能通过新闻采访为人们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下面就对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进行简单阐述,为新闻采访的记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4.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必备的素养之一就是要学会采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新闻人的水准。本文就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勾推采访”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总结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不仅实践性强,艺术性也极强。提问,作为新闻采访的最基本环节,具备更强的技巧性。一名记者,要想完成出色的新闻采访,进而写出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让提问取得良好的效果十分重要。而提问不当,容易导致采访失败,以至于前期工作白费,后期工作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中的问话技巧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专业技能。在业内,有句话说得好: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的重要性。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能体现出采访者的提问水平,也能展现  相似文献   

18.
叶至 《视听界》2000,(1):36-36
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能够获得信息的方式(包括偷拍偷录)从事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在中外历史上都不乏其例,在我国,随着近年电视媒介的加入,隐性采访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黄洁 《新闻记者》2002,(7):42-44
今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该第68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此之前 ,最高法院曾于1995年3月6日作出《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 ,系不合法行为 ,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于这个《批复》 ,高法民一庭庭长黄松有评价道 :“将录音取得…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