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4.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6.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  相似文献   

7.
两个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0.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12.
《六一诗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颍州是欧阳修热爱的地方 ,欧阳修曾在颍州组织和参与了一些文学活动 ,其自号“六一居士”也是从颍州开始的 ,这也促进了《六一诗话》的产生。西昆诗人创作的众多杂史 ,给《六一诗话》的产生提供了文体条件 ;而西昆诗人和西昆诗歌本身也成了《六一诗话》的重要内容。从欧阳修本人的创作经历看 ,他先后著有《杂书》和《归田录》两部杂史 ,《六一诗话》正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诗人郑珍,终其一生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其中亲情诗约占四分之一,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始终.这些抒写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等人伦亲情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彰显了诗人至孝的品性与责任感,是为儒家“仁爱”典范.  相似文献   

14.
常秩是欧阳修知颍州时发现的当地隐士。由于欧阳修的举荐和推扬,朝廷多次授官,常秩均辞不受,以"汝阴处士"名闻天下。可是,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常秩却入朝为官了。此举令欧阳修大失所望。常秩为官时并无建树,而且名声不佳,与此前的"汝阴处士"相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5.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闻一多留美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而对其在清华读书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重视不够,理解存有偏颇。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新诗的总体特征是带有初涉人生、初入宇宙的孩童在睁开婴儿般的双眼时的新奇、神秘、欢喜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儿童眼光、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并不是闻一多早期诗歌所要表现的终极内容,而只是诗人观察与感悟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是诗人把握与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艺术技巧。艺术化地抒写人生感悟,是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基本特色;同时他的部分诗歌作品也带有明显的理性过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地名是:洛阳和颍州,它们鲜明地构成了他生命历程的两端。欧阳修大半生推崇诗歌的平淡风格,与此美学理想相呼应,这两地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自我生命的审美实践历程,即始于绚烂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甫晚年以《登高》为代表的登览诗中,常常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中。它是杜甫独特的时空感受,也是杜甫的创新之处。构成杜诗境界的博大宏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