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河源源城话为代表,对河源客家话水源音的时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解释。河源水源音时体范畴丰富,常见的有完成体、已然体、未然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将始体、先行体。其语法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词的屈折变化;2.在动词前加时间副词;3.在动词后加动态助词、语气词等各种时体标记;4.几种语法手段并用。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23-27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邓守信(2009)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表经验体的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及其教学排序。首先,参考前贤对于动态助词“过”的理论研究,并从中确立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基础。而后,透过“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当代北京话口语”部分的语料,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分为若干次结构,并依据邓守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结构排序中难度等级及频率高低的原则,提出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4.
李婷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6):26-28,32
“到”在安康方言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根据“到”在安康市汉滨区方言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将其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类,并分析了“到”字作为持续标记体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共时历时比较。  相似文献   

5.
“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7.
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由虚词和语序来表示.汉语虚词中的动态助词“着”放在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的持续,以及用于存在句表示某事物以某种方式存在.英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通过词语内部屈折变化来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的语法范畴.通过分析,得出“着”在汉语中的表达不同语法意义时可以与英语中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四种时态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法中的“体”多是通过专门表示各种“体”的形态标志来表示的。在对助词“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助词“了”与完成体之间有一种对立关系,它可以被称为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0.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赣南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 ,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发生于赣南的文化事象都应视作客家文化。与闽西、粤东相比 ,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罗旋精选小说集《含笑》所呈现的描写对象、人物设计及价值取向为观察点,认为作家对客家和客家人的把握是稔熟而又深刻的。无论对"山"、对"山"与"客"关系的体悟,还是对客家女子的描摩,对客家人秉性的揭示,都有其深刻、见解独到之处。客家的精魂要义一经他"聚焦"笔下,也就变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这些品味纯正的客家小说,处处充溢着作家铭心刻骨的客家情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晚清广东客家移民历史问题。晚清是广东客家移民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客家主要分布于广东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人数已发展到约800多万人,并出现许多新的特性。同时,在广东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博白县沙河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博白沙河镇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分析其声韵调主要特点,并附同音字表。  相似文献   

15.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16.
临海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人称代词系统较为复杂,口语中包含兰身人称代词12个,话题人称代词6个;并且临海方言第一人称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基本不区分排除式和包括式,其复数标记“侬”来源于“人”义语素,而其他适用于三身人称代词的复数标记则与表大量的量词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声母[n],对应普通话中的声母[z]、[n],以及少数的零声母;与梅县客家话不同的是,大塘没有[η]的发音。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赣方言影响下向简易化、统一化发展。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发音对该地区人学习声母[z]、后鼻韵母[η]不利,但鼻音、边音不相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