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2):30-33
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演唱当中,无论是"依字行腔"还是"以腔行字",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笔者将以两首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基于作品语言、风格与韵味,在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演唱者对于具体作品应如何能动地把握旋律与唱腔,彰显技术张力,最终为察哈尔民族音乐的唱法融入新的唱腔元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仇海平 《现代语文》2008,(10):34-34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为古诗词赋予歌唱艺术生命,让学生在音乐中识记作品、感受作品,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5.
6.
古诗词歌曲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它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诗词歌曲极好的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音乐的很多方面,如:咬字,气息,表现手法等;古诗词歌曲的美展现在歌曲的演唱方式和风格上。《杏花天影》的旋律流畅优美,没有很宽的音域,学习这首歌,会对我们演唱者在歌唱气息的控制、咬字吐字技巧各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起源、旋律、演唱和情感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艺术源自生活。一首歌曲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正是特定时代和背景的产物,作为一首以民歌为基本进行二度创作的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和审美标准就是处理好声和情的问题,达到声情并茂。本文从《十送红军》的声与情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以歌曲《古老的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是声乐演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恰当地表现歌曲的内涵,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歌曲情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歌曲《古老的歌》为例,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所蕴涵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意义,从而挖掘歌词含义,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才能对歌曲有情感地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你是我,我是你》选自歌剧《原野》。笔者通过对其相关资料的仔细查找和反复聆听、演唱,对其演唱时的处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在演唱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和听众面前。如何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从演唱时力度的控制、演唱时音色的处理、演唱时整体情绪情感的把握及演唱时作品风格的表达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浅谈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为演唱者如何表现音乐作品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音乐形式,它巧妙地将古代诗词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意元素,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其中,《满江红》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通过对《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词曲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古诗词歌曲所蕴含的意境,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2.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4.
词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配乐演唱抒情文学,既要配乐,就要考虑字声的平、上、去、入与乐声的宫、商、角、徵、羽的协调契合。平仄四声的表情效果有所不同,所以词句与韵位的平仄必然会对词的表情产生不同的效果:平声宜于表达柔婉、缠绵、怀念、愉悦、悲伤等情感;仄声宜于表达低抑幽怨、沉郁悲痛、慷慨磊落、急壮豪迈等情感。  相似文献   

15.
宫城悬钟,它不仅是装饰,还因其声"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足以震摄天下而成为一种权威的象征。唐诗中宫廷钟声,显示威武庄严的皇宫气派与万国来朝的盛世风采;歌钟与礼乐相关,体现歌钟教化与歌舞风流;钟鼓馔玉象征荣华富贵,钟声还流露出诗人对繁华不再的伤感与苍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雅文化是指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创作的、和民俗文化相对而言的知识阶层文化.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共生共存,两相依依.酒中乙醇的特殊性能使文人酒后飘飘欲仙,有"天人合一"之感,最易解开心灵的束缚,恢复原有灵性,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创造出在常态下难以创造出的佳作.反过来,雅文化中的酒诗、酒文又宣扬了酒的大名,促成了许多名酒,成了酒的绝佳包装和最好广告.酒在雅文化的包装下又被提升成文化酒.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与乐府诗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乐府诗的联系十分密切,文人为了音乐的需要而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开始了文人乐府诗创作的源头,又因乐曲的失传而开始了脱离了与音乐的联系的诗歌创作,使得乐府诗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文人乐府诗虽然渐渐远离了音乐的束缚,但相互间的潜在联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74-177
借用格式塔心理学所提出的“图底关系”原理,分析诗歌艺术中“人”与“景”的组合方式。分别从视知觉的角度和构造方式对诗歌艺术中“图底关系”的空间动静构成、时间呈现方式及图、底的缺失和添加进行分析,探寻不同的“图底关系”对诗歌情感和意境表现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意象中,草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意象。草意象自形成以来逐渐发展定型为离别相思的审美符号,为历代文人所使用。由于草意象意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审美情感的积淀,草意象的审美效果不断增强。了解草意象的审美符号功能及其表达方式,可为解读古代诗歌作品提供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与史同源于上古神话。进入明社会以后,史官承继了“神话”的记事职责,崇实斥虚,逐渐形成地位尊贵的雅化;而初民们创造“神话”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种天真烂漫的想象、寓理想于叙事之中的思维习惯,依然以口头创作的形式流行于民间,它的最终结晶是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宋元话本的出现。小说与史两种体在漫长的发展的进程中,往往是界限不清,且相互影响。但由于中国务实化传统,更缘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极力垄断修史权力,对不利于自身统治的舆论严加控制,使“史”得以畸形的繁荣,而小说则备受冷落和歧视。因此,小说创作在长时期内不得不有意无意地依附于“史”,从而也就打上了“史”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