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该理论继承并发展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媒介的文化力量进行了独特的揭示,指出了媒介具有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现实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3.
尼尔·波兹曼学校批判与学校重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尔·波兹曼关于学校批判的理论以及学校重建的主张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学校的功能.尼尔·波兹曼梳理了美国当代学校批判运动的简明历史,并提出了学校批判的具体主张.他界定了理想学校的特征,对于传统学校的叙事神话予以了批判分析,提出了理想学校的全新叙事神话,并指出重建教学活动,重建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媒介传播理念、传播特性、传播目的和传播宗旨四个方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立足点,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视角出发,提出了教育传播研究中应转化意识形态、回归真实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转变教育价值观,旨在促进教育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媒介解读是将媒介产品视为一种特殊的本进行分析与阐述,与传统的传播学实证研究相对照,它力图揭示的是本内在的含义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是在实践中与传播学研究具体结合的过程,都显示了它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借鉴意义。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的产生与发展,与学批评理论的演进更迭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的特质,任何媒介特质都有自己的倾向性,这一固有的倾向性即媒介偏向。教材本身一旦被数字技术重塑,在时空、认知、内容等方面将呈现新的偏向特征。这些偏向具有赋予某些事物更高价值的倾向,具有干预教育甚至重塑教育的力量。数字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媒介偏向上至少有三种严重影响教育的类型: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教育实践场域中应利用数字教材的时空偏向推动以“流动空间”与“无时之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重塑;重视数字教材的感知偏向,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紧盯数字教材的内容偏向,防止内容的琐碎化与娱乐化现象,避免教材内容“失控”。  相似文献   

8.
波斯特是西方后现代媒介理论家,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对中国近期媒介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相似文献   

9.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产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宅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学生宅现象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某种事物,在媒介中开展社交,性格低调自闭,生活不规律。从波兹曼的视角来看,媒介环境、信息过载、幼儿谦虚、逃避心理和娱乐至死是宅现象背后的成因。"宅现象"引发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思想萎缩和生理疾病等问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大学生"宅人"开启和维持一种理性的网络媒介接触习惯。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艺理论家,把文学艺术问题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加以研究和把握,是洛文塔尔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基础.正是由于在文艺研究中采取了批判传播理论这一全新的传播学视角和方法,才使他超越了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和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传播研究界最著名的代表",洛文塔尔"从批判理论的立场出发对批判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种真正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使批判理论、传播理论与文学社会学融会贯通,从而建立了一种至今还在文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大影响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1.
罗宾斯等西方后现代媒介理论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中国近期媒介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认识媒介、参与和利用媒介的动机、目的和行为的总称。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强化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公众的人文精神,为媒介环境的改善和传播效果的改进以及民主社会进程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需要提高传播主体(“媒介公民”)、接受主体(“社会公民”)和“政府公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优化媒介生态,使媒介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波斯特等西方后现代媒介理论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中国近期媒介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了一个媒介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媒介信息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成才方式。媒介素养教育是传媒大众化形势下必需的一种素质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如何认识网络时代的大众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媒介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符号学方法 ,通过对传播事实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分析 ,可以看到当前媒介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存在着视觉化、简单二元化的趋势 ,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而媒介所标榜的“男女平等” ,无论在传播现象中 ,还是在媒介内部 ,都未能真正贯彻。在媒介传播中 ,应当力图营造两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多元传播空间 ,全面反映女性形象 ,在差异中寻求平等 ,在平等中彰显个性 ,以期建立两性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课程批判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批判思潮日渐兴起和相关理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课程研究领域对社会批判思潮的响应,是不同理论视域中课程批判思想的集成和发展。课程批判理论本身并非一种单一而统一的理论,不同理论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课程研究领域不同问题的解析和批判,体现了课程批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加强课堂研究、建立知识和学习的批判现实主义新立场以及关注当代社会的辨识作用正在成为课程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在批判世界的过程中,从浪漫主义的批判发展到历史主义的批判,把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结合起来,把批判运动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非科学批判理论的完整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在影响人类的同时,促使人们思考媒介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刘易斯·芒福德和保罗·莱文森对这个问题都有独特角度出发的思考.芒福德认为媒介技术是生命生物意义上的延伸,从而将自然生命与媒介相连.技术可以有利于人性,也可以不利于人性,互联网技术的文化编码是如胜,有利于人性,是对生命的复兴.莱文森也将媒介技术与生命相连,将人性与媒介进化结合思考.芒福德和莱文森都对生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存在规律给予重视.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讲,媒体不仅不能改变人性,还要依人性而改变,媒介作为人性主导的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再生性知识;课程实施强调的是对话式教学。批判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对新课改产生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评马尔库塞的科技批判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现存科学技术的批判,一是对能导致未来自由社会的“新技术”的憧憬。这两部分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技术的自主性观念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尔库塞在对现存科学技术的批判中把目光聚焦于其消极功能上,而对其积极功能存而不论,特别是将科学技术直接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显示了他的观点的偏颇性。马尔库塞建立的“新技术”,割断了与现存技术的联系,又不能给出实现的具体途径,因而难免不沦为一种乌托邦纪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