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院法律系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法律系积极筹划、认真研讨并付诸实施的重要改革举措。通过组建法学实验班、与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等新模式,我院法学专业逐步实现了由"法学学术教育"向"法学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具有现代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意志和生态文明行为.针对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有效组织、缺乏宣传创新和缺乏合理评价等问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可以从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和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在繁荣发展之中存在非规范化发展以及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的现象。作为法学教育领域的第三世界,应用型高校的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在于:结合本校实际,确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育特色专业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现行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操和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法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高职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途径:更新教育理念,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高级职称评审制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相似文献   

5.
传统消费模式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障碍。由于当前消费主义影响难除,新的消费模式不可能迅速形成,消费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进行消费控制有其必要性。消费品质量、一次性产品、大型活动、异化消费、餐饮等应是消费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实行消费品标准化生产、采取价格杠杆调节、完善废物利用制度和消费法律制度等措施可以对消费进行有效控制,并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教育向纵深方向扩展,必然要求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解决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模式、途径的探讨,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法学专业是当今高校的热门专业,据截止1998年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法律院校(系)已有300多个,在校生已达6万多人。其中开办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140多所,年培养本科生、研究生1.7万余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职法学教育过多注重课堂上法律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进展甚微。文章阐述了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产生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行的改革措施。高职院校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国家对法律人才的各项要求,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把焦点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分析生态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区别,可以提炼出生态伦理学"新"特点;并且结合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初步探讨生态伦理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建议。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顺应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综合化、系统化、生活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等多个纬度,将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培养目标中,贯穿育人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未来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立足优势资源,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强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历史赋予高等院校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片面与扭曲的现象,缺乏高尚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这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蓝图的实现极为不利。而作为审美教育发展的当代形态的生态美育在高校的实施,能让大学生树立起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将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贯彻到多重关系之中,树立起生态整生观念,形成多重价值整生的价值观,克服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异化,把生态中和的理想贯彻到生命的全程全域,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治人才,而传统的法学教育大多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的构建上重学术而轻实践,亟需改革。在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改革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塑造法治人才应用能力,应当优化法律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法律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与监督机制、构建以明确角色担当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培养更全面更优秀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6.
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文化教育应得到广泛开展。本文旨在论述生态文化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文化教育形势。结合实际问题,推进需求导向教育、重视生态道德建设和加强生态法制教育的路径选择,从政府、高校、非政府组织、民众四个维度探析生态文化教育模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特别是无节制、“反生态”的消费意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与生态文明要实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变革。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表征着人类群体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觉醒程度和实践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加快生态道德建设步伐、提升生态道德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因为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搞好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基本进路是提高党政机关、企业等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生态道德意识,注重生态道德的实践,完善生态道德建设法律保障,构建生态道德建设体系,确立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