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 ,但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本文对其中三个观点进行了商榷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 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搞早了 ,过渡时期不是太急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太慢了。  相似文献   

2.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集中了布热津斯基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内学者对该书五大核心观点,即"俄(苏)社会主义移植论""大简化理论""商业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衰亡论"开展了批判研究。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概貌,是我们回应这种批判的反面教材。综合考察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要么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无知,要么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连绵不断的危机和抗议活动,已经使这些观点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3.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集中了布热津斯基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内学者对该书五大核心观点,即“俄(苏)社会主义移植论”“大简化理论”“商业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衰亡论”开展了批判研究。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概貌,是我们回应这种批判的反面教材。综合考察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要么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无知,要么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连绵不断的危机和抗议活动,已经使这些观点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4.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困惑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叶,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使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产生怀疑和困惑,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深表担忧。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就必须辩证透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背景和特征,以及在实现跨越之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合作用论”,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出一个头绪。  相似文献   

6.
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艺观。他们自由主义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供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某作者两篇坚持文艺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的观点的文章进行了商榷和辩难,认为它的观点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对文章说什么放弃“从属”论是什么“重大理论问题上的速误”等说法进行了反驳和否定,指出只有坚持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才能迎接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更大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8.
从马、恩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恩、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在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就,对20世纪前期和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政治结构基础上的"新帝国主义论",和以资本的跨国流动与全球化趋势为核心的"后帝国主义论"不仅是对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现实和态势的理论反映,而且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且不说"新帝国主义论"和"后帝国主义论"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具有列宁所说的垄断性质,单是两种理论所折射出的资本主义种种特点也证明列宁的理论没有过时。当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不是解释当代资本主义一切特征和变化的灵丹妙药,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模仿现实的观点,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在西方经历了20多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从模仿的角度出发,解读西方传统写实绘画中明暗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观点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非接续性递进,而是呈现出"中断"的现象.笔者认为,该观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因为:在理论维度,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维度,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国防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在历史维度,作为中共党史的根本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党的发展始终.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历史的脚步由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时刻,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的提出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有的认为21世纪仍将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社会主义面临挑战的世纪;也有的提出了历史的终结论,认为20世纪已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变和作为人类最后统治形式的西方民主普及的终结,等等。各种观点,众说纷坛。但许多观点依然侧重于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方面的探讨,沉润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中。实际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  相似文献   

14.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要创造新的理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到邓小平“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论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毛泽东“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到邓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追求中国特色的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认为邓小平理论根本就不成其为理论,因为邓小平的讲话总是“东一句,西一句,不成体系”以至于“充满着重重矛盾”,撇开邓小平理论不是邓小平同志一个人的理论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点不谈,笔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陷入严重生存危机时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是图存的理论;而图存的根本手段和保障就在于发展,所以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故而邓小平理论又是改革的理论,那种认为邓小平理认“矛盾重重,不成体系” 的观点完全是持此观点的人不能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这一理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结果,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为了证明其错误性并作出令人心服口服的说明,笔试从邓小平理论是图存、发展和改革的理论这一角度出发对这一理论中对所谓“矛盾”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恩格期从两个方面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方式,一方面指出: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是“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另一方面,恩格斯依然强调“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惟一大门”。恩格斯的这些探索对20世纪东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暴力革命的路径继续探索,用暴力手段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取而代之的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本文称这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制度代替”方式。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则沿着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的路径向前探索,并建立了适合西方国情的理论框架,本文称这种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价值代替”方式,这两种方式将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前半期,苏联之所以“兴”,社会主义各国之所以要学习苏联,是由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顺应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潮流。20世纪后半期,苏联之所以“亡”,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改革,则是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则正是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如今,只有坚持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的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观点,才能合理解释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20年代初俄共(布)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中,列宁的结论使工会的性质、作用和任务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任务的教导,进一步发挥工会团结教育工人阶级的作用,加强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教育,把工会办成真正的“共产主义学校”,仍是工会“特殊而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