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养鱼"作为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有生计方式,是苗族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多种证据的历史考证,苗族的这一农耕文化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里从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范式与节日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中的文化构成等视角就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稻田养鱼习俗与传统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史料线索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2.
首先论述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其次分析了焦作文化旅游产业的不足,最后分别从思想意识、特色资源、强势品牌和整体形象四个方面阐述了应该如何构建焦作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3.
要推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入探究传统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从儒家经典及其解释文本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四:一是安仁、利仁,奋发有为,成己成物,这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价值;二是则天明理,规范自身行为的智慧价值;三是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人文价值;四是推己及人、修己立德的育人价值。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文化振兴道路。  相似文献   

4.
邓周林  吕峰 《英语广场》2022,(34):60-63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华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农耕文化可达到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专业课程资源的目的。然而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存在教师农耕文化意识薄弱、农耕文化翻译难度大、农耕文化融入方式路径单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困境,英语教师要提高对农耕文化的认识、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研究农耕翻译方法、探讨农耕文化教学方法,采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模态融入方式。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主要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中国古代典籍《九章算术》、数学的广泛应用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进行文化诉求的方式。以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为参照.作为在农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形态,作为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二是一种差异性资源,三是一种活态性资源。四是一种地域性资源。应该将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纳入全球化进程的旅游时代中,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原生态文化,发展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教育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对农耕文化进行传承和再发展。其中,幼儿学前阶段教育工作中实现农耕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既可以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有效传承农耕文化。幼儿园中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农耕文化的融入,可以加强幼儿与自然、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教师可以教导幼儿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对于广大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现阶段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可靠对策。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淮南方言与其农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农耕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元素,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研究。淮南方言中有关土地及其整理、生产管理及收获等农业生产词语,充分体现出淮南农耕文化中的和谐、精致、交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耕健身文化源于原生态的生产劳动,是农耕与健身结合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精神、教育的独特价值。农耕健身文化在当代价值上对推进优秀文化继承,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在不断西化、国际化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发掘、总结、研究传统农耕文化,坚持走继承、发展、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考察企业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企业能够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看,不是凭借它的某种外显形态,而在于它所拥有的文化。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建设企业文化中应予以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红 《快乐阅读》2013,(3):100-101
传承文化是语文课重要任务。现代社会农耕文化已渐行渐远但有值得传承的精华,传承农耕文化可以成为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语文教师要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形式如开设讲座、选取文章、布置作文等形式传承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4.
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5.
北京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的首都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辽、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间 ,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交融 :即农耕文化和牧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的辐辏与辐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吸纳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9):37-38
本文以农耕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语文新课改教学需求为主要依据,从通过农耕文化开展道德教育、借助农耕文化提升写作能力、使用农耕精神构建课程内容、结合教学特征形成特色内容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农耕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乡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化的勃兴,农耕文化内容在教育中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乡村农耕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态观念,都与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在新时代,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格、传承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身体效能和树立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等多重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未完成性”的同时,进而思考人的“未完成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农耕文化渗透于各课程、家校社三方联动、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8.
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大都源于农耕文化。而我国古典园林也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士大夫自己设计建造,同时自己又在其中欣赏和生活,基本都属于"庭园",这些都反映出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主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笔者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深刻揭示了传统农民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真命天子”的出现,而不相信自己力量的封建依附性、奴性。建国至今,这种封建主义的明君政治,仍在很多人心目中扎根很深。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文化心理影响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和各阶层的人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因此,要重视农民文化心理研究,并伴随着农民文化心理研究与改革的进程,实现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