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面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变局,研究者呼吁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本土国际传播理论,调理好对外话语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反思既有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转文化传播、数据话语权、新闻话语图示等新概念;在重点议题、叙事模式、内容模态、传播渠道、战略策略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未来,研究者将从中国的国际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进行深度解读,旨在揭示不同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利益,选择与中国的合作方式和交往路径,以及这种理念对中国、各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本文提出了需要加强构建自主叙事体系,重视传播对象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的作用,更要立足各国对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我国在丰富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尝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场域来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闻传播学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担当与理论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构建一套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在创新路径上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系统回应和科学解答好“四问”:应基于人民中心,坚守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最终旨归,回应人民之问;应立于中国语境,面向国家重大问题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攻关,提供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支撑和智识贡献,解答中国之问;应基于时代变局,以学科基础前沿问题驱动基础理论体系化重构,回应时代之问;应拓展全球视野,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解决世界性新闻传播问题提供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求索世界之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在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的交汇点上解码国际传播的中国问题,并将之拓展至“中国之世界”的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实践分析,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案例,借由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组碱基(ACGT)模式,从接合、“共同善”、全球影响力和技术等四个要素尝试解析这一中国方案,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探索理论方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传播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理论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中国学人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成为世界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视角描述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热点、中心议题和理论转向,追踪国际传播的中国式建构的学术轨迹,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寻找现实与理论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种重大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成果,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居高临下的话语态势,消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更将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超越性、先进性和引领性。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大国基石》,以生动的镜头语言讲述了真实鲜活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新时代,我们要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传播队伍、加快构建多元交互的国际传播平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新境界的真实写照。梳理和探究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变迁发展的时代脉络,不仅可以为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而且可以激发因应这种变化构建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民族风格的、能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自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明华  张玥 《新闻前哨》2023,(23):11-12
我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媒体发挥身份优势,与多方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大合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地方媒体应优化民间共情叙事、整合全路媒介资源、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激活国际传播话语,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排头兵、炊事员和排雷者,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当前,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研究、实践呈现一种上升趋势,亟需对理论本身进行界定、对理论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清理。本文是继2009年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30年脉络梳理之后,对跨文化传播理论诞生地——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一个纲要式的爬梳,为进一步理解理论、开拓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李京 《中国出版》2022,(16):58-61
世界变局对中国国际传播带来新挑战,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以优化国际传播精准水平为策略、以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落地为支撑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互鉴,正向引导国际公共舆论;在文明交互中提升中国方案的“在地性”,精准施策增强文化认同;以网络正义观驾驭平台算法,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发展红利等,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何可  林宇阳  张毅  蔡爽 《传媒观察》2023,(3):97-104
当前,国际传播正处于从过去基于大众媒体的自上而下范式,向以全球一体化互联网为基础、自下而上全局性范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从世界格局演变、传播业态发展,还是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来看,我们都迎来了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时机。回顾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迎来井喷式增长。围绕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创新、国际传播范式转变、话语权与国家形象研究、媒介渠道延展策略以及国际传播海外研究等议题,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形象需要更深入、更系统地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十分重视,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再部署,提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强调,要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根本遵循和指导。在我国的国际传播格局中,  相似文献   

15.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6.
吴锋 《编辑之友》2023,(7):11-18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书写者与推动者。就本质内涵而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总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接续百年奋斗完成探索、转折、蜕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跨越,是其历史逻辑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指引下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主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传播体系等共同构成其实践体系;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动能,坚持技术赋能、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面向未来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17.
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到2019年的今天,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凭借着经济建设实力和先进的科研技术,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长期以来,外媒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观影响了我国优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世界的传播。今天,经过改革开放和传媒建设,中国媒体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结合当代我国国际媒体建设传播现状,对我国国际传媒建设实力、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国媒发声,阐述我国媒体建设正确途径,希望能为打造世界眼中的"真实中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既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契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除了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外,外国媒体是其他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冬奥会更为主要的渠道。因此,研究外媒对中国冬奥会的报道,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情况,还可以发掘外媒涉华报道国际传播的内在特征与逻辑,进而深化对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