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谓“纳粹” ?教材里没有具体说明。许多工具书和教科书把它解释为“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纳粹”Nazi,是德文National sozialismus的缩写 ,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民族社会主义”。National是多义的形容词 ,意为“国家的”或“民族的” ;在多数情况下 ,尤其是与抽象名词搭配时 ,是指“民族的” ;当它和某些物质名词搭配时 ,一般指“国家的” ,如Nationalbank国家银行。“国家社会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历史概念。德文“国家社会主义”应是Staatss…  相似文献   

2.
浅谈“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刘大友一、“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概念的提出“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是相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此,首先有弄清这个概念的必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和政府处理民...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边防,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式的社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的“人民议会主义”论,其实质是通过普选制和建立政权交替制度,使日共取得国会稳定多数,成为执政党进而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其实质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混合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其实质是不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国家唯一的思想形态,并强加于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作为国家的主体,如何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问题的重要部分。为此,通过古代民族“和谐”的源头,用历史角度来阐述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从实践的角度看,香港回归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一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 所谓“一国两制”,即在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探索中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凝聚了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这一构想的形式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灵魂是两种制度共存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由此实现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苏联民族分离和苏联解体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两种表现,不能说是民族分离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出现民族分离并不是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少数民族分离主义者和“民主派”搞分裂的结果。苏联在国家体制和法律上实行联邦制和民族自决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但究竟会出现哪种趋势,则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将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1985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政治上的安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周恩来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共同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家庭,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国家始终以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政治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民族紧密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基础。本文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时,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反对“三股势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前苏联都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两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即前苏联采用的是民族分权的联邦制,新中国实行的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形式的单一制。实践证明,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期,“俾斯麦王朝”利用国家权力实行社会改良,以对会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的体系是资产阶级超阶级国家观、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大杂烩,它的思想来源是拉萨尔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拿破仑第三的波拿巴主义的社会政策、迪斯累里的“托利民主”--社会改革、“讲坛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它力图维护“俾斯麦王朝”统治万古长存,但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俾斯麦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3.
建国之初,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重点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一切卖国条约及其相关权益。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然而,历史往往是多元的.这一时期,我国也并非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来往。并非拒绝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宪法》总纲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可见,集体所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一,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社会背景。该理论以“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基本规定,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难题。这对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解放以后的实践证明,在统一国家范围内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社会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形式。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烈动荡,我国也曾掀起举世震惊的政治风波。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个别代表人物公然宣称决心“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争”,妄图利用“和平演变”战略,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宣传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社会观,进行思想渗透;用经济技术援助的手段,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市场化”;扶持反对派,拉拢共产党内机会主义领导人,分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大力推行“和平演变”的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小气候。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中,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破天荒的解决办法 “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指出: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见学习出版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80页)。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在谈及祖国统一时进一步强调,统一问题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相似文献   

19.
权力失控导致的“权力病”几乎成了一直难以医治的“癌症”,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其宗旨在于从根本上医治这种“权力病”,实行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当代中国之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重新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民族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族主义”概念的使用,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的,强调中华民族民族整体的独立以及这种独立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用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思想代替了民族主义话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大众的”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此种论述,辩证继承了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矛头直指民族文化内部的阶级分野,而以人的普遍解放为文化建设的旨归。这种以大众之解放为理想的民族文化观,与当今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