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尼采基本哲学思想的意义背景下,通过对《权力意志》中的一个道德哲学提纲的解读,表明尼采不仅是一位道德的破坏者,也是一位道德建设者.作为道德偶像的破坏者,尼采认为,道德是非道德性的结果,道德否定、危害生命,道德保护弱者;作为道德建设者,尼采强调,他之批判道德是为了让人真正道德地生活,这种生活是在善恶之彼岸,它以生命、强力、个人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以肉体、本能、大地为根,以悲剧和艺术为茎,以个人的超越和自由为冠的生命之树的欢歌.尼采道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揭露“生命道德化的颓废,而将“道德生命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概述了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思想之后 ,指出 :尼采所理解的自由 ,是少数英雄人物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 ;尼采反对平等 ,有其深刻道理 ,而一般人理解的平等 ,不过是伪平等。本文还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误解 ,指出尼采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 ,尼采所反对的只是旧道德 ,并不反对一切道德 ,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英雄道德。尼采还是后现代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黄荣 《中国德育》2010,(2):25-28
尼采(1844-1900)说:“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件,我概不承认。”可见,尼采旨在对道德进行一番批判和重构。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和生命的形而上学。尼采整个道德生命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一方面,他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由此形成了他道德哲学破和立的两个方面:在破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对立是学界对侍卢梭和尼采思想关系上的理论取向.卢梭在公意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学说,但他描绘的是道德的过程而非道德的规范,可以说支撑卢梭的道德体系的是一种审美的维度上的理想标的.尽管尼采鼓吹超伦理的个体自我和权力意志,拒绝为了"永恒和谐"去规范生命个体的行为,但他的审美主义并不等于抛弃了对于世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切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尼采哲学中,道德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尼采的道德哲学是以“一切价值重估”为出发点,并以对“道德的重估”为重点的。本文主要从尼采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切入来阐发尼采的道德思想,并对他的道德哲学进行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脊髓,就必须把握尼采权力意志思想的主要内容.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一切可能确定的事物中最基本的事物,认为权力意志是对生成的肯定,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人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权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他用权力意志取代道德.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舍勒通过其《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与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伦理道德中形成的怨恨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是他从尼采那里看到了现象学的雏形。通过文本上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梳理出就怨恨或爱的西方基督教道德教化论之争的生命现象学进路是如何在尼采与舍勒这里展现的。得出三点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是舍勒与尼采都是从基督教道德教化"宗教感"的意向性上来谈论爱/怨恨的;二是舍勒通过复原被尼采拆解了的基督教道德教化而展现出其从尼采那里学到的现象学解释学之道;三是舍勒在尼采之后将生命哲学推进到生命行动现象学的面向。  相似文献   

8.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年一部豪放力作,在他的整个著作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善恶的彼岸》一书的文本出发,研究了尼采的道德思想,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为建构的“善”与“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对道德的分期和分类,对道德价值重新建构:超善恶四个方面。尼采的道德思想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与其道德观是融合一体的,是尼采在对基督教道德教化和理性主义道德教化的批判性考察中确立的,其道德教育观坚持以肯定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和超越性为出发点,以"权力意志"为道德教育价值生成评价的哲学根据,以"成为你自己"为道德教育目的,认为道德教育家应该是人生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但他并非没有道德理想。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强力意志的,就是道德的,就是善;反之,则是不道德,是恶。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尼采的新道德观同其审美人生态度和提倡酒神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反对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认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超越于善恶之外。  相似文献   

11.
尼采道德的谱系之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的起源进行了心理学分析。尼采提出高贵道德与教士道德的对立,指出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教士道德,他们翻转了高贵道德,即希腊罗马的高贵道德。尼采基本的解决方案是以希腊罗马积极的罪性反基督教的原罪;以积极的馈赠的德性反欠债要还的功利主义交换原则;以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反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肉身的神化,灵肉的完美接合,肉食有崇高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严春友 《中国教师》2013,(21):79-80
有些人以为宣称“道德是必要的”,便是道德;事实上他们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警察是必要的。——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以散文诗的形式写的哲学著作,集中了尼采主要的思想。查拉斯图拉是书中的主人公,他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家和预言家,尼采借用这个形象来表示对于未来时代——超人时代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尼采关于艺术、宗教、道德的著作中概括出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指出尼采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反德意志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反民主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女权主义,并且指出,尼采的政治哲学观点都是以超人哲学和反基督教学说为根据的。论文纠正了对尼采政治观点的某些错误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推进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批判。尼采提出以“强力意志”为基点,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重估。强力意志意味着生命力的充盈、创造力的丰沛以及对感性和激情的认肯,也意味着“道德善”。根据尼采的生命道德哲学,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成为你自己”,亦即成长为“掌握自我命运的具有强力意志的超人”。而能够培育超人的道德教育者应该是“人生哲学家”,二者在“神圣的敌对关系”中相互斗争、相互促进,最终引领受教育者实现精神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在世界观方面最根本的对立是,他们对什列尔的明显不同的纯人性的纯心理的态度,对这一点凡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的读者都会明显地觉察到.在整个德国文学界未必能找到一个作家会使尼采在全部文学活动中对其表现出如此强烈的不满.这很清楚,因为什列尔不仅是抒情诗和哲理诗的作家,在这些诗中宣传了人道主义的道德思想,而且是悲剧《土匪》、《符拉斯科在哥努耶的谈话》、《华伦斯坦》的作者.在尼采诞生前很久,就已存在各种各样哲学的历史的著作中体现的“超人” 思想在这些悲剧中进行了粗暴的践踏和激烈的声讨.什列尔在尼采眼中是一位过分严肃的人,是所有德国作家中过分“庸俗的”“吉金根道德的吹鼓手”.  相似文献   

16.
尼采对于宗教的真正批判就是为了要破除形而上学纯粹理性的"继承性",宗教的道德、良心、责任感带来了人类的虚弱,尼采通过对狄奥尼索斯和耶稣的对比,构划了其真正查拉图斯特拉意义上的强者宗教。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依据其"意志之自我否定"的哲学思想提出"同情是道德唯一的基础"的重要学说,但他的后继者尼采却以"权利意志"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彻底否定了同情理论的价值,进而颠覆了叔本华为道德奠定的基础。本文旨在对尼采与叔本华围绕同情的价值和道德奠基问题所展开的论战进行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竞争政治理论源自尼采哲学,它是把尼采的竞争伦理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尼采在希腊发现了已被遗忘的竞争伦理,并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它进行了深层重述。尼采揭示了生命的竞争和超越的本质,在言辞中构造了一个以超人为目的,处在“好的战争”中的民族,重构了竞争性的朋友伦理,重述了竞争性的善与正义观念。尼采提出的竞争性伦理是贵族主义伦理,其与现代合作性民众道德形成对立和竞争,这样就能避免因后者的独大统治而导致道德的平庸,不过它们通过竞争达成和解也是可能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尼采怎样与众不同地回答了关于道德的三个基本问题;尼采如何批判既成价值,并通过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等一系列创见而完成其新的价值哲学的。  相似文献   

20.
尼采作为后现代身体反叛的开端,他把身体从沉重的灵魂中解放出来。承接尼采的思想,福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尼采的身体观。尼采使用谱系学方法主要分析了道德的起源问题,福柯运用此方法,以身体为参照,重新梳理了有关人的历史;尼采把权力界定为身体的内部支配力,而福柯则忽视了这种源自身体本身的能量,更多关注外部权力对身体的影响;与福柯一系列"反常"的身体体验不同,尼采的身体则缺乏实际行动,更多"形而上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