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语文界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见仁见智,但对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与统一”这一观点则并无异议。那么,既体现人文性又体现工具性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理念并应该付诸实践。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人们似乎一反既往,由原来的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高速度、大幅度地裂变为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尴尬和困窘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对于语文教学的丈道之争,需要运用“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来平息,要把语文“三维目标”看作文道之争的“灭火剂”。本文关注“工具性”、“人文性”:谈如何让“三维”相互渗透,让“工具性”、“人文性”走向和谐及有关的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教学需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到工具性,便认为是技术主义,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要多一分理性,防止陷入以下一些误区:价值迷失、夸张抒情、过度阐释、杂乱整合、表面热闹、盲目拓展等。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由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走向偏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语文味,弱化了工具性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过分强调文本价值观的深入感悟理解,有的课甚至变成了"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严重地背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在对一节语文课进行评价之前,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文关怀。这种说法并不否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为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人文关怀说”是植根于语文教育本体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鲜明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很少建立在对传统理念的扬弃上,时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热闹繁华”的背后,语文教学一直存有争议的四大关系又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现象。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平衡,在实践中求得统一,取得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笔者对此现状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对策。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是工具”的命题所造成的弊端已被人们所诟病。新课程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命题,然…  相似文献   

8.
设计说明:说明性质课文教学设计是比较难处理的,有的老师过分强调了科学性,把相关的知识梳理得清请楚楚;有的老师牢记语文要姓“语”,大搞词句训练,语文味是浓了,但人文性却淡了,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把握说明性质课文的特点,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并重,就成了本课教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是当今人们所乐道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工具性被逐渐为人们冷漠以致摒弃于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走向了脱离文本,贴标签式的非正常教学轨道。回归文本,解读文本,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定位,突出了语文教学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探索、实践,我发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存在.那么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理解失之偏颇,乃是因为我们长期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语文性”.从而把“语文性”和“工具性”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正><正>20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读写听说的训练,语文课堂上凸显的是工具性,但总感觉似乎少了些灵性。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之后,再看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工具性淡了,人文性浓了。可是发展到后来,有些语文课堂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片面追求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是,从广大教师到部分的研究人员就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在大谈人文教育的同时,往往把工具性推到了人文性的对立面,似乎是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极端的现象,抛开语文,把"人文性"当作一把标尺,用这一标尺来确定教学内容。工具性曾经成为建立课程内容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人文性对工具性的反拨具有为课程灌注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其后果是可以预见到的。要让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文性与语文的关系。既然人文性是语文的性质,那么,性质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运用哲学的有关思想来解释语文与人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发展总是与矛盾共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的教学进行冷静的反思。我认为,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1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仅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都能把语文课上得这么“有趣”“有味”“好玩”,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从中学就开始讨厌语文”!为了让语文课上得“有趣”“有味”“好玩”,我认为应该给语文课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得有效一些,真正变得高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相似文献   

20.
邬凤兰  冯静  陈宏 《课外阅读》2011,(2):215-2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完整地阐述了出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来并加以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