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 《初中生》2008,(10):39
一天,一位小牧童从A地出发,赶着牛群到河边饮水,然后再到B地.问应当怎样选择饮水的地点,才能使牛群所走的路线最短?  相似文献   

2.
牛群饮水     
陈晓 《初中生》2008,(4):39-39
一天,一位小牧童从A地出发,赶着牛群到河边饮水,然后再到B地.问应当怎样选择饮水的地点,才能使牛群所走的路线最短?  相似文献   

3.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贯穿了人民观重要思想,具有众多的特色: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从一个先锋队到三个先锋队,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从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质的飞跃。把握人民观精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文章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和实施途径,提出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进了我国法制文明与教育文明的相互结合,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法制变迁的过程、内容和方式等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变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优化、从权力制约到权利制衡、从国家强制到社会参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代远距离教育文明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距离教育的文明特质是什么?它对人类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想影响?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出发,通过“从精英教育到民主教育”、“从人本教育到文本教育”、“从教育艺术到教育技术”、“从功利教育到福利教育”、“从教育文化到教育文明”等5个方面,对上述两个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文章最后指出,现代远距离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技术教育文明,它对人类教育的文化影响,并非是纯科学技术的。相反,它用一种现代远距离教育人文精神,引发了人类社会教育文明观念的全面更新和变革。  相似文献   

8.
农村供水工程从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到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已持续建设十多年,工程惠及全国广大农村群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存在供水保证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农村供水工程现状和问题,剖析原因,探讨建设规模化大型集中式供水工程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在印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就预言,人类将在这个世纪开始向其他星球移民。这就意味着,在基本完成从远古地域文明到当代全球文明的过渡之后,我们将足不停步地开始迈向未来的星际文明。从地域文明到全球文明的过渡,始于郑和和哥伦布船队的洲际航行。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动文明治理和治理文明,是实现国家治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治理文明的五层内涵(文化文明、价值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器物文明)相对应,文明治理必须以治理文明为目标、以价值文明为引领、以制度文明为核心、以行为文明为基础、以器物文明为载体。治理文明和文明治理的基本特征可统一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核心价值,是对这些价值的具体体现和真正落实。要实现文明治理,必须实现全内涵(从文化文明到器物文明)、全领域(从经济到外事)、全层次(从个体到全球)、全主体(从国家到个人)、全世代(所有世代)的文明治理,也就是"五全"文明治理。同时,要实现文明治理,还必须实现物质治理和文化治理、制度治理和价值治理、行为治理和心灵治理、一般治理和器物治理、硬治理和软治理、法制治理和民主治理、科技治理和人文治理、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大治理和小治理、境界治理和精美治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国国家治理才能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文明,并最终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魏俊雄  王震 《天中学刊》2011,26(6):23-24
美国与恐怖分子的冲突,从深层次讲是一种文明的冲突。美国“以暴制暴”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问题。从亨延顿的“文明冲突”回归到康德的“文化民主”,走向文明对话,才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社会文明的 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劳动工具的发展,而生产劳动工具的变更又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产生 着影响。张佳羽同学在探究社会生产劳动工具的发展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之际,也勾 勒出了一部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席孟和G.L.迪金森的儒家文明论及儒家思想与迪金森的现代主义人本美学之间的全球跨文化知识迁徙,主要分析席孟的儒家文明论以及迪金森对席孟儒家文明论的继承和超越。从儒家文明模式、席孟的儒家文明论再到迪金森扬儒抑西的现代主义人本美学,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围绕儒家“仁”和西方现代人本思潮中的“人”的全球跨文化知识迁徙过程。从儒家以农和民为本的“仁”,再到以人为本的“仁”,最后到以人的德性为尊和灵性为魂的狄金森式唯美思想,儒学西化与西学儒化同步发生,儒学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文明转型思想表明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不断转型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促进了文明转型。从纵向上看,东西方文明都已经历或将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的民族文化自觉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着一个民族向高一级文明转型的时间和方式。因此,不同民族通过加强相互交往,互通有无,培养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及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实现文明转型的必由路径、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智能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只有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智能社会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精神文明与教育聂秀芝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文明史,从猿到人,由不文明到文明,由文明到高度文明,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愿望。西方的一些国家,早已实现了现代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当历史的硝烟散尽,辉煌的文明成为过去,我们只能到博物馆里寻找记忆。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记录。博物馆所提供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从艺术到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犹如一把无所不能的金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向历史记忆宝库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陈克佳 《教育评论》2023,(10):86-91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是基层场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要实践,是为乡村振兴育人铸魂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实践主体、活动内容、运行机制等局限性,应实现从服务群众到引导群众的重心转变,从被动使用到主动深掘的资源整合,从治理共同体到文明共同体的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19.
我校在毕业生中开展“文明离校”活动已有五个年头。五年来,“文明离校”工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全面,从强制到自觉,形成了我校毕业教育和管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惯例,也成为我校学生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990年以前,在每年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中间出现了各种不文明行为,如在1988年的毕业会餐中,发生了群殴的恶性事件;1989年,出现  相似文献   

20.
钟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6):106-107,126
如同人的一生,文明也存在着生老病死.它的进化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曲折的轨迹.换言之,社会文明的进化有兴衰变化,文明地带并不永远是文明地带,文明的中心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从最初的文明中心转移影响科学发展到科学发展直接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