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珂  王敏敏 《语文天地》2013,(10):17-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倡导用语文实践的方法提高  相似文献   

2.
"交流展示"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贯穿课堂的主线,我们要在课堂上要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展示课堂精彩,让"交流展示"成为一种良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秀"出自己,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一、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突出了"实践性"课改十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不甚清晰的,勉强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作课程性质,认识昏昏然,在教学实践上也就难以昭昭然。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语文不是对一个字、一个词的单独运用、孤立理解,而是在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的综合运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更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阅读,喜爱阅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5.
常态课,指的是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它是相对于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而言的.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传播新理念,展示新成果,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活动,一批名师、新秀纷纷登场,由于一些人片面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过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过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不少教师在课堂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课堂作秀"现象.  相似文献   

6.
阮冬梅  秦凤珍 《现代语文》2004,(11):43-43,42
一、从作文的起源说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表达和交流是写作的前提,强烈的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人类在群居生存的前提下,总要彼此交流,传达自己的意愿,获得别人的意图,这种表达的欲望是作文的最主要动因,由此来看作文的目的只是用语言这个载体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思想是写作的灵魂,语言文字是载体,如果放弃了人们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过多地训练作为载体的文字,训练运做语言的技巧,让写作远离生活的需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笔者认为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语言的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说的基础。进行语言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课堂上获得。根据每个单元提示和每项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确立一堂课的知识积累量,  相似文献   

8.
黄济富 《现代语文》2013,(8):108-10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存在或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范文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l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强调表达形式的运用,让文本的语言艺术得以升值,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锤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教学时片面地往“语用”上靠,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甚至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对此,要细加思量和辨析,纠偏去蔽,防患于未然,让“语用”之船驶向正确的航向。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它源于生活,又回归服务于生活。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和写话中,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生的阅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在识字少、对文章的接触也少的情况下,尽早开展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感受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语感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和提高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只有转变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建构“读”“练”并重并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态势,努力做到言意兼得。但综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的“读练”结合都存在着乱而无序、浅显单调、使用泛滥、高耗低效等现象。我们知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上,常见这类现象:无论读什么类型的课文,学生朗读时总是拖沓无力,没有精神,抑或是速度越来越快,"赶起了火车",在场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对此类现象产生重视或进行干预。还有一种现象,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大部分学生依旧是双眼无神,如同"小和尚念经"般敷衍了事,待学生读完后,教师急急忙忙就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个学段就阅读方面提出的共同要求之一。可大部分教师只重视了朗读的"正确、流利",而忽视了"有感情",甚至认为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  相似文献   

17.
18.
梁红芳 《广西教育》2009,(25):17-17
叶圣陶认为:“各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注:动天君为苏州方言,意为动脑筋)。”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动天君”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从第一学段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到第二学段“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再到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论述其实从根本上回答了作文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太多的作文,仍然只是作业,仍然还是负担,仍然是那个考试中要突破的“瓶颈”,异化了的作文教学,是师生都“不能承受之重”。可喜的是,我们的不少老师正在努力让作文回归它的本真之路,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的教学方法。愿本期的几篇文章能引起您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当下的语文教学正从一味追求理解与感悟向探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转变。我们应当用心摸索,构建一个开放、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一、精心安排适度的表达内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一朵花、一只鸟、一个小昆虫都能引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而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进行训练的良好素材。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当学生对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