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颍川郡地处中原,靠近都城,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四战之地,”作为陈夏故地,士民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大姓冠族,经济较为发达,豪族势力强大;私学发达,人才辈出,显名于世;士人遭受了党锢之祸的沉重打击和东汉后期的变乱,士风发生变化,士人由“气节之士”向“权谋之士”转变。基于这些原因,颍川奇士众多。  相似文献   

2.
在《国语·齐语》中有“令夫士,群萃而州处……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一段话,《管子·小匡》中也有基本相同的文字。这里的“士”,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曾译为“士人”,而我认为当时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新妇”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新娘子”、“新媳妇”。如:“卫人迎新妇。”(《战国策·卫策》)在《梁书·曹景宗传》中也有这样的文字:“闲置车中,如三日新妇。”但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被“遣归”时,已与焦仲卿结婚“二三年”了,为何还屡屡称她为“新妇”呢?原来,在古代汉语中,“新妇”还有别的指代情况。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中说:“新妇之称,盖六代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小说稗官家,不可胜举。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媳妇为‘新妇’”。《后汉…  相似文献   

4.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X士”集释     
“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①古代指未婚的男子:②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③士人;④军人;⑤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⑥指某些技术人员;⑦对人的美称;⑧姓。古往今来,“X士”的队伍不断扩大,现集释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6.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7.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且情形各异。古人崇“右”,在官职、地位上,以“右”为上、为贵,重要的职位称右职。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上朝的时候,相如要站在廉颇的右边。《〈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使。”“……士萃于左丞相府。”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古时豪族大姓称“右姓”,富豪大户称“豪右”,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如《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南…  相似文献   

9.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10.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1.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12.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13.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4.
《诗经·周颂·时迈》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传曰:“震.动。叠.惧”《后汉书·李固传》引作“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李贤注引韩诗说回:“振,奋也。莫.无也。震,动也。叠,应也”;郑笺日:“薄,犹‘甫’也;甫,始也。”今案其说率皆迂曲牵强,不当诗义。此二句蒙上文“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为言.下启“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其义当指昊天“右序”有周,有周遂有天下,而得以巡狩四方也。“震”、“振”同音相通,当训震恐。《尔雅·释诂》曰:“震,惧也。”“叠”当读“慑”。上古慑读照母盍部,叠读定母盍部,限定…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如何解释?历来不尽一致,现试作寻绎:“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  相似文献   

16.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7.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三单元选入了本词。我在教学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解释有失偏颇。教材第61页注释④犤··只是朱颜改犦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查《辞海》对“朱颜”一词有这样的解释:1.指女子美好的容颜。①《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②李白《南都行》“丽华秀玉色,··汝女娇朱颜。”2.指青春壮健的颜色。①李端《长安书事寄卢纶》诗:“··勿以朱颜好,而忘…  相似文献   

18.
“五谷杂粮”指五谷和杂粮两大类。 “五谷”在古书中说法不同,但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 稻,即稻米,大米,有时称作“禾”。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禾”和“稻”皆指大米。 黍,shu,即黍子,用它碾成的米叫粘黄米,经常用来做粘糕等。《管子·轻重》中说:“黍者,谷之美者也。” 稷,ji,谷类,即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如陶潜《桃花园诗》“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菽,指豆类,稷指谷子。也有的书上说“稷”是黍一类。我们认为应是谷子…  相似文献   

19.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大明《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论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之署,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沤,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对其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历来的解释多认为是说乐府...  相似文献   

20.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